镇海老底子的救火会(中)

□胡白水

救火会的设备主要有库房、救火泵及辅助设施这三大块。

库房或称会址。镇海救火会的库房主要有自备和借用两种。自备库房有十多家。十七房水龙局库房原址“在十七房街上中段一间平房内,门面题写了‘十七房水龙局’”的字样。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库房原址是在“贯通街北街南”的永兴桥南首。庄市镇安水龙局库房原址,即为现在“庄市街河北015号和017号两家紧挨着的理发店”。叶氏水龙会库房的原址就在叶氏义庄内,叶氏义庄现为庄市街道芳辰路60号,对外开放。万嘉桥“街的西北罗家港边有一处救火会房屋”,这房屋便是万安救火会的原址,起先在那里还立有《万安救火会记事碑》,此碑现在哪里,不得而知。庄市至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在庄市街河北岸止所门头大屋旁边。团桥久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就在团桥旧址向北沿街,过港塘桥十几步就到”。这个库房后来经过改建,“美轮美奂,焕然一新”,成为团桥消防联合会的会址。

在自备库房中,还有三个救火会专门新建了库房。安靖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清水湖村街河南岸的春晖亭东侧,憩安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憩桥北堍西侧。这两幢库房都是青砖蓝瓦,中西合璧,别具一格。更为庆幸的是这两幢库房历经百年,幸存至今,已成为镇海救火会难得的历史见证,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地标风景。澥浦永安水龙局也专门新建了库房,但没有找到这库房的原址、式样等的记载。

借用的库房多是一些庙宇、祠堂、亭子等。洪家村的永安水龙局借用村里法喜庵的一个小殿,该庵门朝大路,进出方便,庵旁还有一座邮亭,可作救火队员的集合和休息之用。庄市西祠救火会是借用庄氏西祠堂。庄氏是庄市的第一大族,建有东、西两座祠堂,西祠坐落在庄市街后中央漕头,建于明朝中期,为砖木结构,几年前“尚存一些围墙与墙脚”。清水浦村的永安救火局是借用村里前江神庙。清水浦村已于上两年拆迁,不知前江神庙还在否。城区有七个水龙局借用庙宇及亭子作库房。在南门外的咸安、静安和永安三个水龙局,分别借用了张老相公庙和龙王宫。在小南门外的咸宁水龙局借用了练子道头亭子。在小西门外的西郊水龙局借用了小关王庙。在中山路的南安水龙局借用了二圣庙。在西街的西安水龙局借用了玄坛庙英烈殿,这个库房直至1982年西街拓宽改造时才被拆除。

救火泵是救火会的核心设备。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有喷火的火龙和喷水的水龙之分。火龙若作恶喷火,祸害百姓,百姓切望水龙前来喷水灭火,拯救灾民。因此,民间就将这种既能喷水灭火,又能把水如神龙腾空射向高空的救火泵称为水龙,并由此引伸称救火会为水龙会,或水龙局。

水龙从其结构上分,有人力和机械两种。镇海救火会购置这两种水龙都始于十七房水龙局。该局在创办时就购置了两台人力水龙,一台是“用一根粗大弯杠揿动活塞出水”,另一台是“用横单推拉活塞出水”。这种以人为动力的水龙在操作中是很费力的。人力水龙在操作中,会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咯咯龙”。十七房水龙局又在民国初,率先购置了一台机械水龙。机械水龙是以燃油为动力的,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机器龙”,或“马达龙”。“马达龙”相比“咯咯龙”既省力省时,又水压高、水量大,灭火效果更为显著。

水龙因其制造国不同,又有国产与进口之分,民间称进口水龙为“洋龙”。中国进口水龙最初是从日本开始的,待上海开埠后才有从欧美进口的。镇海救火会第一个进口“咯咯龙”的是叶氏水龙会在创办时购置的。那时,叶氏在上海滩被称为“五金大王”,大量代销欧美进口的“洋龙”,并于1890年直接向美国厂家定制“洋龙”到国内专卖。所以,叶氏水龙会进口“咯咯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台进口“咯咯龙”现在放于叶氏义庄展厅,供人参观。

镇海第一个进口“马达龙”的是庄市至安救火会。该会在民国三年(1914),通过旅沪宁波帮庄市人的帮助,花约4000枚银圆的巨资购置了一台进口“马达龙”。这台以烧柴油为动力的“马达龙”,其直径和高均为一米左右,还带有压力装置的聚水大圆桶,确实较为先进。

继此以后,憩安救火会于民国早期购置了美国制造的“洋龙”。老周村平安水龙会和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分别于民国十五年(1926)和二十四年(1935)更新换代购置了新的“洋龙”。其中,咸安水龙会购置的是意大利“马达龙”,该台“马达龙”现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二楼。这种普遍购置“洋龙”的现象,也反映出当时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落后。

就水龙的内在性能和外部形状来看,还有一个“新式水龙”之说。镇海消防局置有“新式水龙”两台。城区咸安水龙局于民国十四年(1925),接受镇海一旅沪商人捐赠的“新式水龙”一台。团桥消防联合会在成立时,派员赴沪购置“新式水龙”。安靖救火会在创办时购来两台摇摆式“新式水龙”;在民国十二年(1923),又购买了一台“新式双筒泵式水龙”,替换了原来那两台“新式水龙”。

当时制造水龙的材质,除普遍为铁质外,还有铜和锡。洪家村永安救火会从上海购买的两台活塞式水龙,都是铜质的。下河救火会购置的两台水龙是一铁一铜。安靖救火会原先两台水龙中有一台是用锡制成的。大家对应地称它们为“铜龙”“铁龙”“锡龙”。永安救火会的两台“铜龙”,又分别漆为白色和绿色,大家又对应地称为“白龙”“青龙”。

救火会的辅助设施种类较多,有水带、水枪、木桶、头盔、服装、铁钩、油灯、木杠、扁担、绳索、垫板、铜锣、斧子、锤子、锯子、梯子、旗子及瞭望塔、水井、水漕等。

水带为水龙的进出水管。当时水龙功率不大,配置的水带都不是很长。这种水带都是用白细帆布特制而成,形似羊肠,故俗称水带为“羊肠”。

木桶用来盛装灭火用水,有大、小两种。大木桶为椭圆形,其容积超过两立方米。小木桶如家用挑水木桶。当救火地点远离水源,水龙只得从大木桶中取水,救火队员用小木桶挑水倒入大木桶,以保证大木桶内有足够水量,不至水龙因无水而停运。一般情况是一台水龙配一只大木桶,一只大木桶配十担小木桶。

头盔即安全帽,以保护救火队员在救火现场的安全。它用铜制成,形似鸡冠,故又称“鸡冠铜帽”。现在宁波帮博物馆还陈列着两顶“鸡冠铜帽”。

服装就是救火会发给每个救火队员的救火工作服。在徐家堰咸安救火会成立四十周年拍摄的集体照中,队员们头戴“鸡冠铜帽”、身着双排纽的救火工作服,不但统一整齐,而且精神抖擞。

油灯用于夜间救火时的照明。油灯装在一根长杆上端,形如火炬。在夜间,奔赴救火现场,有人高举油灯照路;到达救火地后,把油灯插于泥地照亮现场,因此也称它为“朝天灯”。在宁波帮博物馆也展有这种“朝天灯”。

瞭望塔和铜锣是用于观察和报告火警的设施。叶氏水龙会和至安救火会创办时,分别在叶氏义庄和止所门头大屋内建有火警瞭望塔。其中,建在止所门头大屋内的瞭望塔,占地约十六平方米,四层楼高十多米,为中西样式、砖混结构建筑。现在庄市老街正在拆迁,止所门头大屋及瞭望塔还在,希望能继续保存下去。

水井、水漕用来聚集救火水源。十七房村于道光元年(1821),专门挖有一只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水漕,作为村里的饮用和灭火水源。澥浦集镇永安水龙局,为增加救火水源,特在街口挖掘三口水井,里人称此为“太平井”。庄市对水漕管理甚严,他们在水漕中打下一根木桩,当水面与木桩顶部平齐时,就禁止人们再取漕水,以备有足够的漕水扑救万一发生的火灾。

参考资料

1、《民国镇海县志点校本》,洪锡范、盛鸿焘主修,盛炳纬总阅,王荣商、杨敏曾总纂,沈建国、张爱妮点校,宁波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2、《镇海十七房村志》,郑祥岳主编,内部发行。

3、《镇海清水湖村志》,章正伟编写,内部发行。

4、《镇海尚志村志》,章正伟主编,内部发行。

5、《万市徐村史话》,叶永利主编,宁波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6、《蛟川漫录》,郑毓岚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7、《行走与记忆——镇海地名故事》,林惠珠主编,西安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8、《庄市老街》,金燕主编,文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9、《枕梦骆驼桥》,徐元宵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10、《镇海旧闻录》,镇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2024-11-1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3990.html 1 3 镇海老底子的救火会(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