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 文/摄
在上一期的晚报“博物”栏目,我写了一篇《镇海棘螈成长记》,是以棘螈本身的视角来讲述其繁殖、生长的过程。这里,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与棘螈相遇的故事。
25年前,我刚到晚报做记者,平时和林业部门联系比较紧密。那时,就听林业工作人员说,有一种特别古老、珍稀的小动物,叫做镇海棘螈,全世界只有宁波有,主要分布在北仑瑞岩寺附近。从那以后,对我来说,镇海棘螈就是一种充满了神秘感的两栖动物。
一
虽然我久闻镇海棘螈的大名,但多年来一直无缘在野外与之相遇(被放生的个体不算)——直到今年春末,在一个雨后的晚上,我才一了夙愿。
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我约了阿则一家到柴桥山里夜探。刚下过一场雷阵雨,山里的空气温暖而湿润,周围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当时,我和阿则正蹲在一个小水塘边拍摄北仑姬蛙,忽听阿则的爸爸在不远处喊了起来:“快来看,这是不是镇海棘螈?”乍闻此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刚进山就发现了这个宝贝?
眼前的北仑姬蛙顿时失去了吸引力,我和阿则立即飞奔向前。
天哪,真的是一条镇海棘螈!
只见它在潮湿的落叶堆中缓缓移动,显然是在寻找食物。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野外自然状态下的镇海棘螈,心情非常激动。我们蹲在沟边,采取各种角度,拍了好一会儿。拍满意了,又放下相机,好好端详了一番。小家伙看上去丑丑的,但还是挺可爱的:全身呈棕黑色,扁而宽,体长10厘米多一点,浑身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疣粒,背部中央有一条明显突出的脊线;其前肢各有4指,而后肢各有5趾,指和趾的前端为鲜明的橙黄色,尾部的腹面也是差不多的橘红色。
然后,我们就去寻找其他小动物了。约一个小时后回来,经仔细寻找,才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只不过大部分身子藏在落叶下。若非事先知道它在这地方活动,那真的是不大可能看到它的。
二
其实,这倒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镇海棘螈,只不过初次见到的那回,是在一位村民家里,而非野外。
那是在2013年5月9日傍晚,鄞州区东吴镇的村民老蔡激动地打通了《宁波晚报》新闻热线,说镇海棘螈到他家里来了。同事马上喊我过来听了这个电话。
当时我非常吃惊:什么,如此罕见的物种会进人类的家门,这怎么可能?再说,老蔡所说的地点是一个全新的分布点,离瑞岩寺挺远的。因此,起初我对老蔡发现镇海棘螈的说法是有怀疑的。
次日上午,我来到老蔡的发现地,那是在山脚的小溪末端的一个水潭边,旁边就是老蔡的住处及菜地。当时,老蔡把“小怪物”放在水桶里,我见到后大吃一惊,竟然真的是大名鼎鼎的镇海棘螈!
“老蔡,你怎么知道它是镇海棘螈?”我很好奇。
老蔡说,此前,他去北仑瑞岩景区游玩,在那里看到了镇海棘螈的标本图片,因此认识这种小动物。
很快弄明白,这个小水潭正是镇海棘螈的繁殖场所,故每年春末常有雌性镇海棘螈来潭边产卵。随后,老蔡把这条雌螈在水潭附近放生了。我也就此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宁波晚报》上。
无独有偶,在2016年6月,我的同事又在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称在东吴镇的山里(与老蔡的发现地不是同一个山头)又发现了镇海棘螈,发现者是在当地承包林地种植有机果蔬的老金。
三
2017年5月,我有幸跟随林业部门的专项调查人员,来到位于北仑林场的镇海棘螈保护区,实地见到了镇海棘螈繁殖的水塘。在专家指点下,我才看到,镇海棘螈的卵就产在水塘边的疏松湿润的泥土中,每颗卵都晶莹剔透,而且当时已有小棘螈的胚胎。不过那次没有见到棘螈的成体。
一晃又是多年过去。
今年5月19日,在瑞岩景区,我参加了北仑组织的跟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关的活动,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就叫做“和棘螈做朋友吧”,呼吁大家共同关注与保护镇海棘螈。在活动现场,我不但见到了成体的镇海棘螈,还见到了两条人工繁育的幼体棘螈。其中,最小的那条的体长不过3厘米左右。而据繁育棘螈的小李说,这小家伙孵化出来其实已有两年了,由于镇海棘螈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因此虽然已有“两龄”,但依旧是那么弱小。或许,这也是棘螈种群难以壮大的一个原因吧。
也是在今年5月,对上文中曾经发现棘螈的东吴两地,我特意进行了实地探访,也找到了老蔡与老金这两位当事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老蔡与老金都说,最近几年,他们都没有再见到镇海棘螈。
据现场查看的情况,我觉得,最近几年那两个地方难觅棘螈踪影,很可能是微环境变化导致的。因为,镇海棘螈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苛刻。它们最喜欢的繁殖地,是那种处于繁茂植被遮蔽下的永久性(至少是半永久性)的洁净水坑。而一旦这样的微小水体消失,棘螈就失去了宝贵的繁殖场所,这对于种群繁衍简直是灭顶之灾。
四
我本人对镇海棘螈观察、了解并不多,但在我的朋友中,倒是有一位对镇海棘螈有多年观察、记录、保护经验的人,那就是家住北仑的胡松林,他也是一位资深的自然爱好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野生动物调查与保护。他说,近些年,他花了大量时间与经历,在野外寻找、观察镇海棘螈,记录它们的各种行为,如捕食、防御等。
胡松林说,有一天晚上,他和妻子一起到柴桥山中夜探,妻子忽然对他说“快看石缝里,有棘螈”。他回转身子,用手电一照,赫然看到,一条棘螈正在吞食一条红头大蜈蚣——正式名字叫“少棘蜈蚣”,体长通常在10厘米出头。他又惊又喜,刚举起相机准备拍摄,受惊的棘螈就吐掉食物,缩回到了石缝深处。对此,松林连声说可惜可惜。
关于镇海棘螈面对天敌时的独特防御方式,权威资料上都有描述,但在野外亲眼见过的人很少,而胡松林则遇到过。他说,那天晚上,一条棘螈受到惊动后,将头尾与四肢尽力向上翘起,只留腹部的一部分着地,将突出的棘刺展示出来,同时充分显露橙色的脚趾以及同样鲜艳的尾部腹面,以此来表示警告。紧接着,更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它粗糙的背部所具有的腺体,开始分泌液体,这种液体迅速挥发,形成淡淡的气雾状,比较难闻。
胡松林说,关于镇海棘螈,他最遗憾的是从未见到过它们的交配行为。他说,有一次,他已经看到两条棘螈在追逐,很可能是在求偶,但可惜当他一靠近,它们就迅速分开了。
确实,关于镇海棘螈,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比如说,它们的详细食谱、天敌、准确的性成熟时间、寿命、野外放归后的存活率等,都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尤其是要加强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