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从“陌邻”到“睦邻”

他们玩转“邻—团—社”

“光影心播客”举办“听·书声”活动

前两天,鄞州区潘火街道香园社区门口人潮涌动,现场舞台表演、集市摊位、传统非遗、文明实践志愿礼遇等活动精彩上演,吸引了许多居民打卡。这是香园社区举办的第二届邻里文化晚会现场,让居民认识一群“了不起的邻居”,还推出了香园的志愿服务专属礼。

近年来,香园社区打造“香邻”品牌,探索“邻—团—社”治理模式,通过“以邻聚邻,以团带团,以社促社”,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格局,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从“陌邻”到“睦邻”。

这个社区有两个“王牌”团队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营,磨炼孩子们的意志,让孩子们迅速成长,更好地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困难。”今年8月底,由香园社区开展的乐跑少年军校训练营在香园社区三楼顺利收官,来自“少年军校”训练营的负责人李丽娟对孩子们的表现大为赞赏。

其实,这个人气颇高的训练营已经是第三年举办了。从2022年开始,香园乐跑团每年暑期都会面向辖区居民开放报名,名额在短时间内就被一抢而空。训练营主要是为了帮助社区有需要的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无人照看的难题,同时帮助孩子们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

如果说香园乐跑团像一根绳,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那么“光影心播客”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视障人士的生活。

“我曾看到,这世间纵使有再多的绚烂,于你,却是一望无际的黑……”今年5月10号,香园社区“光影心播客”负责人朱莹正带着特殊群体“看”微电影《独白信》,听着电影里那些熟悉的故事,大家都被触动了。

带盲人“看”电影这件事,朱莹已经做了14年。14年来,她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些视障群体。在她的努力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光影心播客”。去年3月,无障碍观影厅在宁波影都培罗成店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今后鄞州区的视障人员可以定期到电影院“看”电影。从一个人到带动了一群人,朱莹从带他们“看”电影到走进他们的内心,希望这个特殊群体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一个社区注册志愿者占23%

香园乐跑团和“光影心播客”是香园社区的两支网红团队。其实,这样的社会组织在香园有很多。如音溯工作室,多次开展“家门口”音乐会,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风华正茂”青少年工作室,关注辖区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大家一起来,在这里自在,在这里开怀……”春日午后,鄞州公园歌声嘹亮、热闹非凡,一支近50名的“红马甲”队伍一路高歌穿越整个鄞州公园,引得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还有的市民拿出手机拍起了照。原来是音溯工作室联合社工和志愿者们共同打卡“为‘爱’行走‘益’路有你”City Walk志愿行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边行走边向市民分发文明宁波起范儿卡,并呼吁市民加入志愿行队伍。随后,许多市民加入了志愿行行列,也让更多市民关注到了如今社区打造的志愿项目,志愿服务氛围愈演愈烈。

除了开展乐跑少年军校训练营,香园乐跑团还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如开展“拾荒跑”“友邻义剪”、捐冬衣活动等。其中捐冬衣活动也已经连续开展3年,3年来累计捐赠2万余件冬衣,发动了3000多人次以及爱心单位参与这场爱心接力,甚至还带动了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居民以及周边小区居民伸出援手。

如今,香园社区有注册志愿者1635人,占总人口数的23%,其中五星志愿者就有54人,拥有志愿服务团队21支,如友邻义剪志愿服务队、文明养犬倡导队、有礼少年志愿服务队等。同时,社区联动商圈、共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朋友圈”资源,为志愿者定制了一份专属的礼遇清单,通过志愿积分兑换兴趣课程或生活服务。

多元主体助力全龄友好型社区

“我们社区这个‘百宝箱’很方便,要用到的工具,基本上这里都有。”荣安香园一期居民徐丽口中的“百宝箱”位于香园社区居民会客厅的“共享工具间”。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却“五脏俱全”,除了有电锯、电钻、切割机等20余种生活用具,还有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口罩等医务用品。这些共享物品除了一部分由社区及物业提供,大多数来自居民捐赠。在这里,居民不光能借到称心的工具,还能预约维修师傅。

而香园社区的改造带给居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远不止这些。如今,香园社区通过“邻-团-社”治理模式,将香园社区居委会分为三个阵地,分别是一楼邻空间,二楼团空间,三楼社空间,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

走进社区的“邻里展”空间,一眼就能看到一群“了不起的邻居”,这是香园社区正在打造的特色项目。此项目通过挖掘社区的能人、达人,让他们发挥特长,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冯香云是鄞州区虎头鞋项目非遗传承人,她擅长制作虎头鞋、香包、五彩绳等传统手工作品。

今年端午节,冯香云在社区开设了一个手作摊位,吸引了许多居民来“围观”。“看到大家这么想学传统手艺,我也很乐意教,社区有需要的话,我会一直来,希望能把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冯香云没想到的是,现在年轻人都对老底子手艺感兴趣。

生命教育课程、普法教育、心理启蒙、科普课程,甚至还有为期一周的“少年军校”训练营……今年暑期期间,香园社区推出的“四色”暑期课程一下子火了。“四色”暑期课程分粉、白、蓝、绿四色,其中粉色为暑期托管班,白色是“家门口青少年宫”,蓝色是暑期科普课程及共享自习室,绿色是“少年军校”训练营。

这些课程大多以公益或低偿形式开展。比如暑期科普课程,面向辖区居民免费开课,想上课的居民只要在微信群接龙即可。授课老师有的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有的来自辖区的社会组织。

这只是香园社区志愿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探索中“一路生花”,多元主体参与的全龄友好型社区的模样已经越来越清晰。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章媛 胡祎妮 文/摄

●专家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汤啸天

众所周知,社群活跃度是衡量一个社群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社群的可持续活跃又是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难点。香园社区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从“陌邻”到“睦邻”的探索颇具成效,“以邻聚邻,以团带团,以社促社”的经验值得肯定。

在社区治理中,志愿者必须建立“孵化”意识,即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围观者,用自己的坚守感染围观者,主动向围观者伸出热情相邀的双手。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格局,必须发挥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在带头人周围凝聚起一大批热心人,让热心人带动更多的人。碎片化的信息和个人都是没有战斗力的,只有把散在的信息和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从“陌邻”到“睦邻”无疑是自愿者热能的辐射与传递,毫无疑问也一定是热能的升温和扩展。

2024-10-11 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从“陌邻”到“睦邻”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8671.html 1 3 他们玩转“邻—团—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