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第七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以下简称“金桂奖”)获奖名单公示,国家二级演员、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花旦演员吕娅娜榜上有名,这是宁海平调这一剧种的演员首次获此殊荣。
金桂奖设立于2012年,是浙江省文联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为鼓励中青年戏剧表演艺术家而设立的戏剧表演艺术奖项,每两年颁发一届,是浙江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本届金桂奖共有27名选手符合申报条件,其中10人进入9月25日在杭州举行的决赛。吕娅娜携宁海平调艺术传统剧目《阴阳河·挑水》登场,将自己苦练20余年的功底充分展示。
经专家评审,最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李云霄、陈丽君,杭州越剧传习院陈群瑶,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吕娅娜,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李烜宇,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王浩爽6人进入获奖公示名单。公示期为10月8日至14日。
1
宁海平调新“当家人”展风采
吕娅娜生于1985年。15年前,在一档叫做《越女争锋》的知名全国戏曲比赛中,24岁的她一举摘得“全国十佳花旦”称号,令许多人念念不忘。之后十余年的“蛰伏”有多种原因,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坚持下来,接过剧种传承的大旗,并于今年年初正式站在了宁海平调剧种“当家人”的位置上。
今年6月,在宁海各部门支持下,吕娅娜推出了宁海平调历史上首个个人专场《倚楼观戏》,邀请著名越剧演员、导演黄依群执导,四个折子,分别以刀马旦、小花旦、闺门旦、花衫应工,将她作为旦角演员的全面性充分展示,惊艳了专家与观众。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上场前一周,吕娅娜在练习下腰转卧鱼的动作时,不慎扭伤左脚,韧带严重拉伤。严重的几天,要靠人背着她去排练厅。直到金桂奖决赛前,她在穿跷时依然很难“崩脚面”,最后训练中甚至还摔倒过两次。
《阴阳河·挑水》表演难度很高,集合了戏曲演员的水袖功、跷功、担子功。“有一个时刻,我觉得‘李翠莲’(《挑水》中女主人公)肩上的担子就像我扛着剧种的担子,她脚下的‘三寸金莲’就像我正在走的路,压力很大,也很艰难。”吕娅娜说。
跷功,是戏曲舞台模拟“三寸金莲”的一种脚上功夫。当今舞台上能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技法的演员并不太多。因为穿在脚上,经常被衣摆遮住,观众甚至很难注意到演员使用了这种技法。
但吕娅娜觉得,学习和传承技艺是必要的,早在20多年前,她就开始练习跷功。“穿跷时,只能前脚掌着力,趾甲要‘折’起来。”吕娅娜的脚有38码,练习时难度更大。其间她曾练到脚指甲脱落,“很难,很考验意志力。”
她“要强”的精神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有腿伤,虽然决赛竞争压力大,但她依然站在舞台中央。“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比赛,也是宁海平调作为濒危剧种第一次站在这么高水准的比赛舞台上,希望尽可能地把剧种的风采展示出来。”她说。
2
人与戏“精神”合一
吕娅娜最终选择参赛的《阴阳河·挑水》是一折“苦戏”。女主“李翠莲”作为一个幽魂飘荡在阴阳河上,当她感受到丈夫的悔恨时,生出愿望,希望返回人间,奔赴爱情的圆满。但“河神”对她的要求是,挑干河水方能“还阳”。
包括担子功、跷功、水袖功在内的技巧展示,都是为了表现“挑水”的难度,展现女主渴望回到人间的意志力。这份“日也挑夜也挑”的执着,某种程度上与吕娅娜从艺25年从未放弃的精神互为投射。
作为国家级“非遗”剧种,宁海平调这些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跟省里好像脱轨了一样,别人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事。”吕娅娜坦言,“我们团有特殊性,平时既要演越剧,也要演平调,为了‘吃饭’,肯定是演越剧多。”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宁海平调的印象就是耍牙。“其实那只是我们的一项技艺,就像川剧的变脸,平调还有很多的唱腔、音乐、扮相、特色剧目、表演方式,都是它成为一个独立剧种的要件。”这些要件是具有宁海特色的、独有的、稀缺的,也是吕娅娜孜孜以求想要靠近的。
“相比越剧,宁海平调比较淳朴,像山歌小调,因早年发展不充分,使它停留在比较朴素的阶段,配器也是大锣、大鼓、小锣这常见的三大件。”《阴阳河·挑水》一折在复排时,吕娅娜和黄依群商量,对此进行加工,增加音乐配器,帮腔中加入有宁海特色的叹词,使听觉上更加丰富。到了准备比赛阶段,又进行了删改,使剧情更集中,技巧更突出,打磨更精细。
3
希望宁海平调也能驻场演出
吕娅娜参加决赛的杭州蝴蝶剧场,正好也是大热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演出剧场。这不禁使她羡慕和思考,宁波平调有没有可能拥有自己的驻场演出?
《倚楼观戏》排练时,有意于文旅融合,加入了宁海古戏台元素,也加入了四季变幻的节气与相关民俗表演。但很遗憾,6月演出结束后,《倚楼观戏》没有再登台。
“相对来看,宁海平调的发展确实有些滞后。”导演黄依群说,“相比浙江其他小剧种,比如婺剧、姚剧,宁海平调剧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要差一些。”
平调声腔“丢”得多、老艺人有断层、剧目形象窄、领军人物不突出,都是限制剧种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黄依群认为,眼下发展宁海平调依然有机会。
“宁海平调还有自己的剧目,也有健在的老艺人,但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保留本剧种的特色,不能吃‘夹生饭’。”黄依群说,“事实上,大平台往往更关注小剧种,宁海平调有非常珍贵、有特色的东西,应该常常到宁波、到杭州演出。”
吕娅娜也抱有类似的期待。“去年,宁海平调老艺人韩燕飞给我们排了一个失传舞台多年的剧目《御笔楼》,明年我们也准备再多排几个平调大戏。”
为剧种良性发展,今年剧团还招了新一代的“宁海平调传承班”成员,采用“订单班”方式,培养传承人。“也许也是受《新龙门客栈》的影响,我们招20个,报名的孩子有几百个。”这一点多少让吕娅娜看到希望,“普及面广,对戏曲感兴趣的人多,生源也就多了。”这次在“金桂奖”舞台上的表现,也如愿让更多人看到了宁海平调,看到了吕娅娜。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