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革命英雄

宁波人沙文求的淬炼

烈属沙克在翻看老照片。记者 崔引 摄

“沿着先烈足迹前行”项目组成员在广州烈士起义陵园祭奠沙文求烈士。记者 崔引 摄

视死忽如归

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叠信纸……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红棉怒放壮气高——广州起义英烈专题展”一角,还原了当年沙文求在昏黄的灯光奋笔疾书,写下一封封家信的场景。

在写给家人的十余封信中,沙文求袒露心迹,表示已经做好“与其槁死于三尺之下,毋宁殉身于进取冒险之中”的打算,下定决心要为革命去牺牲。

1926年夏天,沙文求响应党的号召,与陈修良等人前往广州,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并在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他的见识,让他很快得到中山大学党支部领导人陈铁军、毕磊等的信任。1927年上半年,他被选为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

此时的沙文求或许还没意识到,革命的凶险超乎想象,更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国共分裂;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2000余人。

这远比农会运动来得血淋淋,但沙文求没有退缩。在写给陈修良的信中,他怒喊:“若遇颠蹶,或沉没时,我们是死而无悔的。恐怖是可耻的,忧愁更是可耻的,焦燥是可耻的,谄媚恐怖是可耻的,踌躇回避是可耻的,哀伤是可耻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我们了。”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面对急转直下的革命形势,不少人纷纷脱离革命阵营,可沙文求却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的终要有不屈的性格,不可挠之心,才能实现。当然天寒冰雪之地,正是我们用武之地,并肩前进,走向唯一的目的地吧!”

他积极投身工人罢工和示威游行,先后参加省港罢工两周年纪念大会、广州工人总罢工、沙基惨案二周年纪念等活动;他还带领团员、工人、学生400余人,四处张贴、散发布告、传单、标语。

为了勉励自己,他在一幅自画像背面题诗明志:“昆仑为志,东海为心;万里长江,为尔之情。飞步东行,愿尔莫驻;瞿塘三峡,愿尔莫躇。”

作为他的战友,陈修良最能感同身受:“他是在向自己发誓,革命意志要高如昆仑山,抱负要深如东海之水”,而这背后“是因为他笃信共产主义。他深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正义一定要战胜邪恶。”

捐躯赴国难

观音山长堤位于如今广州越秀公园内。拾阶而上,随处可见舞剑的老人、闲聊的游客,一派宁静祥和。唯有城墙上的青苔,凉亭上“还我河山”的横匾,还有石碑上那句“敌军对观音山阵地进行了十数次轮番进攻,均被起义军击退”,可见当年战争之惨烈。

1927年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州的工人、农民、学生和革命士兵发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这次起义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第一次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府。

广州起义爆发时,沙文求是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兼少年先锋队总队长。他带着30支宣传队到处宣传鼓动,同时还发动组织团员、青年支援运输工作、看护伤号。

12月13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在英美帝国主义军舰掩护下,攻入珠江以北市区。当时,沙文求已改任赤卫队中队长,率领赤卫队员在观音山长堤一带抗击敌人,但最终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

广州起义失败后,沙文求和几个战友一起撤退到香港。此举原本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因为像他这样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人,应当撤退到安全地区。

然而,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以退为进”的战略意义。在香港逗留几天后,沙文求就潜回广州,出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兼秘书长,协助恢复和建立党、团基层组织的工作。

1928年8月,沙文求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受尽苦刑,最终牺牲于红花岗上,年仅24岁。

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1928年10月第一期第一卷在《追悼死难的青年战士》一文中,对沙文求等烈士的牺牲表示沉痛的哀悼。

“沙文求烈士的一生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特别是青年的一代。他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共产党员,杰出的革命家。他为共产主义奋斗而死,他将永远被人们所纪念。”陈修良在《怀念英勇的沙文求烈士》一文中说。

英雄一家人

从幻想成为英雄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国捐躯的革命英雄,沙文求能够经受住层层淬炼,不仅源于自身坚定的信念,更得益于家人全方位的支持与陪伴。

这其中,母亲陈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她生养了五个孩子,除沙孟海外,其余四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整个家庭也因此承受巨大的压力,与不少亲戚甚至断了往来,可她却不以为意:“我儿子是为穷人谋利益,绝不会做坏事。”

大革命失败后,沙村的农运活动也遭到破坏。地主阶级及反动豪绅施绪初在邹溪村将沙文求的弟弟沙文度抓获,装入麻袋,更扬言要将其投入深渊。消息传来,乡邻纷纷建议找人说情讨饶,陈龄却十分硬气:“施绪初有两个儿子,我有五个儿子,杀掉我一个,还有四个,和他拼命,看他敢不敢?”

由于本乡不能安居,陈龄带着沙文求的妻子王弥和子侄辈来到上海。尽管自身生活非常拮据,但每次有革命干部和农会会员流亡到上海,她都会留他们吃饭,视同自己的子弟。

妻子王弥则是他在外冲锋陷阵的精神支柱。

沙克听王弥讲过这样一段故事:自从嫁到沙家后,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帮着照顾四弟、五弟。沙文求牺牲后,沙孟海提出让她改嫁,却被她一口拒绝;甚至在沙文汉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她还让沙文求的外孙辈改姓沙。

兄弟之间更是互相勉励支持。

沙孟海十分担心沙文求的安危,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几次三番劝其回上海躲避一段时间。嘴巴上的“快回来”,落在实际行动中却是经济上竭尽所能的支持。他十分欣赏沙文求在进入上海大学后在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主动写信请教其对国民党的看法。

尽管自己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沙文求始终没有忘记对弟弟们的勉励。在1928年写给沙文汉的信中,他说:要有“雄大的胆量”,即革命的英雄气魄;光有胆量还不能干革命工作,“应更求技术之精良,贯彻和增进原有的胆量”,即要研究起义失败后的对敌斗争策略;“更要求知识之充实”,还应把马列主义理论学到手。

看起来是对自己革命工作的梳理,其实是对弟弟的教诲。

沙孟海在《鄞县大嵩区原大咸乡滨海区农民协会的回忆》一文中曾提到,沙文求得以响应党的号召赴广州去中山大学搞共青团工作,离不开沙文汉的支持,“我介绍他(沙文汉)商界工作,他不愿,就主动向宁波地委要求派他接办沙村党支部和农会工作”。

沙文汉的妻子陈修良也曾说:“沙文汉不愧为沙文求一手培植出来的一个勇士。他最佩服的人也正是他的二哥沙文求。沙文汉一生坎坷,始终是不屈不挠地斗争到逝世为止,这对沙文求的以身作则的教育是有深刻影响的。”

沙氏一家,是革命年代无数个家庭的缩影,它不仅成就了沙文求的英雄梦,更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正义与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韩欣辰

2024-09-30 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革命英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7222.html 1 3 宁波人沙文求的淬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