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岛上这栋老旧房子,年代虽不是很久远,但进去访问后,发现其蕴含着的历史辙迹,竟然如此凝重深厚。
青砖墙体,黛瓦屋顶,里面有一条宽长的内廊,把房间分成前后两排。这是一座度过近七十个年头的两层楼,座落在梅山岛南部,虽无雕梁画栋之美,却露古朴厚重之秀。当年,岛上农家多还是四合院式木架屋、矮平房,使得这排房子成了当地人眼中的“洋楼”。时下,梅山保税港区保留着这幢楼,辟作了梅山盐场纪念馆。
近十来年光景,自从梅山岛大建设后,原本的国营梅山盐场,整个儿成为梅山保税港区建设用地。一排排码头,一台台高耸入云的特大型起重吊机,纵横如网的宽阔柏油大道,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街巷,已遍及梅山岛西南部一大片。梅山盐场五千亩盐田,满满当当地被覆盖在其间,唯独设为纪念馆的这栋老房子,好似一处传世古迹,默默地栖息在姹紫嫣红的树丛中,供人们参观、访问,让过往游客体验无法割舍的眷恋和乡思。
有这么一批游人,当他们移步这座老房子看了展览馆中陈列的众多展品、影像和详细的介绍资料后,出来时的脸色可神气了。有人以骄傲的口吻说,阿拉梅山盐场当年在全省是出了名的先进单位,原盐品质和平均亩产量,都位居全省前茅。还有老大一座盐化工厂,还有一所大专级别的盐化工专科学校……也有人说,当年建设梅山盐场,是宁波的一项规模最大的重点工程,首批来阿拉盐场当头儿的,职位起码县团级呀,后来调回市里,好多都担任了各级领导。当初第一批带队前来梅山盐场建设的,记得有个叫“邓主任”的人,据说是个老红军战士,曾参加过长征……说话听音,这些来看展览的人,显然是当年来过梅山盐场工作的老职工。他们亲身经历过,对盐场的建设、发展了如指掌。梅山盐场开办之初,是极其艰辛的,他们边说边指着这座老房子,如数家珍。
是呀,这座老房子早先唤作筹备处,相继做过盐场筹建指挥部、盐场医务室、盐场场部办公用房,最后成了盐场职工家属宿舍。这座老房子与梅山盐场伴生同龄,风风雨雨经历了约莫五十个年头的甘苦。
记得围海塘垦盐田,始于1958年3月。当时,从宁波市城区动员来的几千名青年学生和居民,加上大批的梅山岛及附近公社农民当技术帮手,最多时建设人员近5000人。初期的围塘垒土拦潮水,连续奋战近百个日日夜夜,全靠手工苦力,赶在当年农历八月十六大潮汛之前,将4946米长的海塘顺利合龙,围垦海涂达5000余亩。这是一起很了不起的大事!当时投工工价低微,几乎是义务帮工。
海塘围成后,留下当作盐场职工的约560余人,分三个工区,开垦盐田后续土基工程。另外,在海塘泥口彻石、造海塘碶闸、造原盐运输船并靠码头及分工区建造职工宿舍的,还有100多人。此后,借住在农民家的工人们,才开始搬迁到新的简陋的宿舍里。
第一批来梅山盐场建设的老工人,尽管有些中途调回到宁波市区其他企业工作,但对梅山农民的感情还是感到特别亲切。那时候,梅山岛上一下子来了数千工人,轻装简从,匆匆来到,可谓是筚路蓝缕。哪里住?当地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当地农民像接待远来的客人一样,腾出空房,打扫卫生,让工人们临时借住在农家的堂屋、弄堂、柴间里,都是免费借住。借住户数,遍及七八个农业大队一千多户农家。农民们拿出门板、凳子给工人们搭床铺,拿出脸盆、脚桶给工人用。那时候这些工人,从没干过挖泥垒海塘的重体力活儿。尤其是一大批刚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和一生从未沾过泥巴的工商界行业职员,刚来时皮肤白晰,几经雨淋日晒,个个黧黑的模样。当地农民看后,顿生怜悯之心。热心肠的大妈、婶姨,看到工人们收工回来,浑身邋遢的疲惫样,就主动替这些工人洗衣裤鞋袜。那段时间,有好多工人和农民住在一起,瓜果常分亨,蟹虾同尝鲜,可谓情谊深厚。在互帮互助中,有的成为忘年之交,有的结为“母子”、“兄弟姐妹”,还有情窦初开的姑娘悄悄看中的,过后招为“上门女婿”的,不一而足。
大约大半年后,工人们才陆续搬入工地新宿舍。可工地上多的是咸水,缺的是淡水,洗衣、洗脸、洗脚、洗澡和烧茶、做饭、炒莱,淡水一时成了头号难题。附近几个村庄得知后,马上让出水井,给盐场工人当吃水井,或是让出可挖井的地垅,让盐场掘井取水。
去这座老房子看展览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梅山岛民众,他们对梅山盐场也怀有深深的依恋。大家都记得,1973年梅山岛首次接通富春江大电网,上世纪九十年代岛上开通第一批程控电话、开通第一条乡级水泥公路,还有打造可装载七八吨汽车的大渡轮和渡轮停靠码头,这一件件大事体,这么快就办成了,就是靠沾了梅山盐场的光。最让岛民记忆深刻难于忘怀的,是梅山盐场医务室。早先岛上缺医少药,盐场医务室对当地农民开放接待,而且办起了医务培训班,为全岛十三个大队培养了村医。这些村医,至今年已六七十岁成了医术高超的老医生了,还挂念着几十年前的盐场医务室几位老医师。尤其是陈医师、李医师,村医们常常提起他们当年的悉心帮教。
梅山盐场刚建成时,梅山岛还是个偏僻乡村,出远门先要摆渡。过梅山江往宁波去,想乘汽车得再翻山越岭步行上十多里,到郭巨白峰才有班车。岛上交通闭塞,商品稀缺,文化落后。梅山盐场经常举办日常生活用品交流会,向当地农民开放。从宁波城区组织来的商品众多,那时候当地供销社需凭票证购买的东西特多,可盐场的商品交流会却不一样,许多稀缺商品不要票证就可买到,成了热闹的“小宁波”集市。梅山盐场露天电影放映的片子,直接从宁波城区调拨过来,有巡回的,有慰问的,有特供的,都比较新,梅山岛农民很喜欢看。一旦听说盐场放电影,岛上农民蜂拥而至,盐场职工都是笑脸相迎。逢年过节,盐场工人还自编自演了现代戏、现代舞蹈给农民看。一次,还请来了宁波甬剧团,演出《半把剪刀》,让岛上农民一饱眼福。
盐场晒盐有淡旺季。旺季时,盐场要吸收临时工,岛上农民急忙补上,既使盐场度过了晒盐旺季,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台风季节,盐场每每需要护塘,尤其遇上海塘倒塘抢修,岛上农民视同自己的事情一样,派出强劳动力和技术能手,及时赶往支援。在抗台护塘作业上,梅山盐场职工和梅山岛上农民,几乎干的是同一家的事,大家都明白,大家都栖息在同一个岛上,护塘爱塘等同于爱护自己共同的家院。盐场职工和岛上农民,在风雨同舟中结下了难以忘却的情谊。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昔日的梅山盐场,与其说是已圆满地完成了应有的历史使命,倒不如说它又作出了新的贡献,五千亩盐田,成为了现今港囗码头大工程极其重要的建设用地。
梅山盐场纪念馆这栋老房子,是沧海桑田的一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