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医疗技术精湛,更在心理上给予我们巨大的支持……治愈了我母亲的疾病,更温暖了她的心。”近日,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医护团队收到了一份感谢信。患有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陈女士以70岁的高龄移植成功,康复出院。据了解,在已发表的相关医学国际文献中,罕有如此高龄患者移植成功的报道。
双腿不停出血
血小板仅为正常值的百分之一
事情还要从7月26日讲起。当时,陈女士(化名)的双腿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小出血点,明明没有磕磕碰碰,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她刷牙漱口时,牙龈也在持续渗血。这样的症状持续到第三天,察觉到不妙,家人带着她来到鄞州人民医院就诊。
该院血液科专家裴仁治、陆滢接诊后,立即为她做了血常规检查,结果让她不禁摇头。当时,陈女士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均为异常。尤其是血小板这一项仅为1×109/L,而正常值则是125×109/L。结合症状出血不止的症状,陆滢怀疑是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或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立即将陈女士收治入院。
初步干预后,陈女士的血象并未恢复,反而更加严重,陆滢团队排除了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确诊陈女士为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据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加重。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死亡率高达80%。
病情急速进展
唯一的儿子愿意配型
就在入院第二天,陈女士表示咽喉很痛。陆滢意识到可能已经出现感染,立即予以广谱抗生素应用。果然没过多久,陈女士就开始发烧、寒颤,引发了败血症。好在提前用药,让药效及时发挥作用,感染得到控制。
经过这一遭,让陆滢团队意识到,陈女士随时有再次被感染的风险。于是,立即腾空移植仓,让她顺利住进无菌病房。
目前,对于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有两种: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在年轻患者中有效率约为60%-80%,但见效慢,至少需要3个月到半年才能够观察到初步疗效,中间需要多次输血,较多患者仅获得部分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复发。漫长的周期中很有可能再次感染,或是出现致命的出血,风险极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年轻患者中有效率高达90%,且见效快。但要在中华骨髓库找到匹配的志愿者,希望渺茫。这时,陈女士唯一的儿子站了出来,“让我试试。”
过关斩将
移植一个月后康复出院
经过配型,儿子与其为半相合。在移植时,如果供者和受者的HLA配型相匹配的点越多,移植排斥反应就会越轻,移植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则会越低。
更棘手的是,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患者的移植难关重重。首先,最大的难点是造血干细胞可能种不活,导致移植失败;其次,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因为高龄无法耐受,导致脏器衰竭;再次,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免疫缺陷疾病,让患者免疫力低下,治疗过程中可能继发新的感染,尤其是难以消灭的超级细菌;第四,70岁的身体是否能够经受得住移植后出现的排异反应?
陈女士和家属与陆滢团队经过充分沟通后决定:哪怕只有一半的机会,也不愿放弃。“我们相信您和团队,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
为了促进移植成功、减少排异反应,陆滢医护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最合适的移植预处理方案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陈女士儿子捐献前在升白针动员的基础上添加动员剂注射,以提高干细胞质量。
8月16日,陈女士开始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移植10天后干细胞就成功植活,超过了多数移植患者。更让医护团队欣慰的是,恢复过程中几乎没有并发症,15天后就顺利出仓。
9月16日,也就是移植一个月后,陈女士进行骨髓穿刺,造血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第二天也是中秋节,陈女士的家人在办理出院手续时,特意向医护团队送来感谢信。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叶佩佩 郑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