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他们 以各自独特的姿态绽放

教师眼中的学生,40年来有何变化

1988年,罗孟君老师带的第一届学生。

罗孟君老师与90后学生合影。

罗孟君老师与00后学生的合影。

从80后的青涩追梦,到90后的个性张扬,再到00后的网络原住民,直至初露锋芒的10后,不同时代的学生以各自独特的姿态绽放。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培养。我们邀请了即将退休的老班主任、刚踏上讲台的新锐教师等,共同回望这四十载春秋,聆听他们眼中家校共育的温馨故事,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

变化

80后、90后的孩子 从淳朴自然到渴望玩伴

罗孟君是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名老教师,今年53岁。从教36年,也当了36年班主任,先后获得宁波市“四有”好老师、宁波市百优班主任、慈溪市名教师等荣誉。

1988年中师毕业后,她踏上了自己喜爱的教师岗位,迎接的第一批孩子就是80后。

80后的孩子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罗孟君在农村小学教书,很多家长以务农为主,生活清苦,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家校关系简单,彼此目标一致,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们觉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信任学校和老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在老师的教导下,孩子肯定会有好出息。”

罗老师说,当时家长择校、择班的不多。孩子与他们的父母像庄稼地的泥土一样淳朴、自然。孩子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当罗老师的女儿读学前班的时候,小学已经是90后的天下。

罗老师开始发现,这个时候独生子女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相比80后就弱了些,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苗头。“物质丰盈了,但是他们的孤独感却与日俱增,渴望找到玩伴。”罗老师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90后的孩子开始迷恋网络,在网络里找到了同伴,很多孩子还爱上了动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长们也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出现了大量个体户。90后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实现他们未实现的梦想。”罗老师回忆说,家长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慢慢地提高,对教育孩子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

00后、10后的学生 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但常被家长过度保护

当罗孟君的第一批学生成为家长的时候,她也迎来了00后学生。00后是独生子女“2.0时代”,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内心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遇事容易闹情绪。00后的孩子生在互联网时代,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之余喜欢偷偷玩手机、刷视频,也获得了大量信息。

而这些家长文化层次普遍比较高,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普遍宠爱孩子。罗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跟我说,不希望孩子像自己读书时那么苦那么累,希望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近些年,10后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紧张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罗孟君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进入了班级、学校家委会,配合老师开展工作,家校社共育理念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同时,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碰撞也在不断增多。这给年轻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一名刚当了3年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坦言:“我刚当班主任时,经常有家长私信我,想让我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他们会觉得我没有经验,难以产生高度的信任。”这位老师观察到,当代的年轻家长能从网络、书籍中汲取新的育儿理念,他们倾向于用鼓励与肯定等正向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这位教师也敏锐地指出,部分家长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忽略了挫折教育,过度的保护欲无形中削弱了孩子面对挑战的能力,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这一现象也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微妙的意见分歧。

观点

家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现在的家长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硕士以上的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这类家长通常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对子女的教育更是非常重视,有自己的育人理念和想法。面对他们,教师又该何去何从?在采访中,多位老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家校沟通的渠道一定要顺畅,从而建立良性的家校教育共同体。

“以前的家校关系更多的是基于传统权威与服从的模式,而现在合作共育成为主流。”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邬佳维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长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显著提升,家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邬佳维表示,90后、00后家长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孩子的成长上,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成才。“这种因关注而引发的监督,实际上对于学校和教师现代化的教育有着推动性意义,我们不应该以回避的消极方式来应对。教师需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构建新型家校合作模式。”

尊重家长意愿,保持足够自信

那么,在错综复杂的家校关系中,教师应当如何有效“维护”并“巩固”自身的威信与尊重呢?

郑方缘是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的年轻教师,在4年的班级管理中,她深刻领悟到:年轻的班主任与同样充满活力的家长之间,可以构建起一座基于平等与尊重的桥梁,相互学习,以诚相待。老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时刻保持谦和而不迁怒,中正而不偏执,理解而不拆台。既要尊重包容家长,也要守住自己的身份底线,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魅力征服家长们。

在鄞州区惠风书院教师王梦茵看来,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但是,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傍身法宝。平时工作中,她会主动出击,多与家长沟通联系,用真诚和尽心尽责来打动家长。同时,不强求家长听取教师的建议,不迁就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只要我们心中有尺度,手中有方法,沟通有渠道,在互补互助中,就能成为一名深受信任的教师!”王梦茵说。

“时代在进步,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应同步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党委书记吴巧玲认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彼此的职责与边界,建立平等与尊重的沟通基础,这样才能促进家校共育。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的责任,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和家长坚持共同的育人目标,在求同存异中达成相互信任的教学方式。只有家校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为孩子将来的飞翔丰满羽翼。”吴巧玲说。

记者 钟婷婷 文 受访者供图

2024-09-09 教师眼中的学生,40年来有何变化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3990.html 1 3 不同时代的他们 以各自独特的姿态绽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