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本报A08-09版刊登了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图书馆数字馆藏《宁波生活速写》图册的相关报道。那么,类似的甬产外销画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宁波生活速写》被发现不久,由宁波文史爱好者组成的“N维宁波”群里,擅长在外网检索宁波资料的袁勇再次在德国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网站上,找到了若干套以“宁波三百六十行”为主题的彩色画册。
网站信息显示,向该博物馆捐赠这一系列画册的,是德国语言学家兼外交家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oellendorff)的女儿艾玛·冯·塞肯多夫(Emma von Seckendorff)。
20世纪初,她曾在济南大学任德语教师,后在中国海关工作。
1960年,艾玛·冯·塞肯多夫向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捐赠了72件东亚文物,一部分来自她父亲的遗产,一部分是她自己获得的。
与宁波相关的这些画册,封面或内页上标注了画家姓名:“宁波盐仓门内,范滋甫写。”
盐仓门内一画家
盐仓门,即和义门,是宁波旧有的6座城门之一,位于城北。
很少有外销画标注作者姓名,“范滋甫”是个例外。
“中国三百六十行全图,宁波盐仓门内,范滋甫写”“中国三百六十行全图,宁波范滋甫写,住盐仓门内”“宁波三百六十项全图,宁波盐仓门内,范滋甫精写”“宁波种稻人物全图第三本,四明盐仓门内,范滋甫写”……
这个范滋甫,好像生怕别人找不到他似的,一遍遍在封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名字不标在封面上时,他会颇具技巧性地嵌在封二。
从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网站的公开资料看,大量不同类型、主题的画面被分装成同样大小的一本本册子,方方正正,长宽都在20厘米左右,看上去便于携带和送人。
这些册子的封面有不同的颜色,大红、玫红、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等。装订似乎并不严谨,同一册中有时包含多个主题,很像是城门口的某家画店,专门制作卖给外国友人带走的礼物,艺术性一般,商品性很足。不同颜色的封面就是招徕客人的“花式”之一。
画面内容无疑都是“目标客户”喜闻乐见的,有涉及街边买卖的、婚丧嫁娶的,也有涉及兵勇日常的、中国节令风俗相关的,类型多样。
其“商品性”也可以从大量“副本”中看出来。同一个画面,会出现在不同的画册中。网站已公开材料中,“舂米”“新年拜岁”“进主上堂”都出现了两次。画面和榜题大同小异,可见这些画册都是可以重复生产的。
1871年,德国地理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宁波,特别注意到宁波街边有“众多的画坊”,达三四十家之多。这些画都有模版,店里有人专门画轮廓、有人专门着色,呈现流水线工作状态。
有理由相信,“范滋甫”效力的店铺,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家。
五彩斑斓的市井画面
已公布在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网站上的,只是艾玛·冯·塞肯多夫女士捐赠中的一小部分,不同画面已有90余幅之多。
中间信息量很大,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三百六十行”,比如跟食物有关的宰猪、卖肉、卖鱼、饼摊、卖酱油酱豆腐、油豆腐摊、炒茶叶、晒长面、卖茯苓糕等行当;
也有一些手工艺人,比如补缸、补雨伞、修钟表、裁纸司、劈筷、刷脚、打棕绳、打丝线、做明角灯、丹青写寿容等;
还有跟稻作农业相关的专题册,表现农事的不同环节,如种稻、扬谷、舂米等;
另有一些民俗活动相关,如新年拜岁、拜天仙女、抬嫁服箱等。
值得注意的是,“拜天仙女”一页,虽然榜题指向七夕,但画面内容很像在表现宁波传统元宵习俗中的“迎紫姑”。
这一习俗是说,元宵节那天,家里要准备好一张桌子,上面放一盘米筛,铺上米,“姑娘”请来后,由两位姑娘抬着筲箕,在筲箕的边上插上一根簪子或筷子,当作“乩笔”,在撒满松花或米的桌子上请姑娘写字。
接下来,人们可以问不同的问题,问收成、问姻缘、问凶吉、问名利。如“姑娘”愿意回答,这个“乩笔”就会自行移动,相传很是灵验……
相关民俗的研究记载,正与此画面相合。
画这些画的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榜题都写成俗字甚至错字,带着浓重的宁波方言腔调。比如“打马雀”就是打麻将,“着回棋”就是下围棋,“卖草谷猛”就是卖竹编蚱蜢等;“讲肚仙”、挑冰、车坝(船过坝)等画面内容本身,也充满地方特色。
另有一些榜题颇费猜疑。比如“卡洨夫”,袁勇和朋友们猜测可能是“擦蚂蚁”,但不确定;“添女树底”的画面像鞋匠在做女士鞋跟;“抬玻材献”像几个人抬着一口华丽的棺材。
涉及商铺信息量大
这批外销画中,还有几幅将“镜头”对准了晚清宁波几家较大型的商铺。
包括鼎鼎大名的汲绠斋书坊,卖“五色丝线”的丝线店,一家叫“芳风馆”的扇面店,卖“海物”的咸货店,卖鹦鹉、八哥的禽戏店,以及铁行、钟表店等。
其中汲绠斋书坊在清嘉庆年间便已存在,书坊自己也刻书,店址在今宁波日新街口,影响很大。
上海商务印书馆开业前,其创办人鲍家兄弟曾以乡谊向汲绠斋求援,由汲绠斋选派熟练的印刷工人前去支援,为商务印书馆的开业助一臂之力。后来,宁波汲绠斋成为商务印书馆在甬经销处,还与中华书局建立了特约经销关系。
“N维宁波”群里的仇柏年还认出了一家叫“大有丰号”的洋广杂货店。据他查考,“大有丰号”始于清同治年间,历史悠久,规模也很大。其老板王磬泉因经营颜料获利丰厚,他曾与叶澄衷、秦均安等人合伙开设行号、钱庄,与叶澄衷是儿女亲家。
还有一些画面,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网站没有公开,但录入了榜题,以便大众了解其中的内容,包括抽牌、做针、钉碗、卖杨梅、卖粿、卖席、卖西瓜、卖冻米、绞棉花、枯(箍)桶匠、打二鼓、女唱书、抬茶箱、小人戏马兔灯、剃满月头、倒泔水、换灰、酒坊、晒洋衣、烫外国衣裳等等。
统计榜题,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藏宁波外销画的画面总数应在150幅以上。
据“N维宁波”群的另一位群友水银指出,落款“范滋甫”的外销画,与1915年英国戴利夫人(Mrs. De Burgh Daly)在伦敦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An Irishwoman in China)中所用部分插图系出同源。
补缸、讲肚仙两幅,画面基本一致;“冯存仁堂”药材铺的一幅,与汲绠斋、大有丰等店铺系列可归为一类;其他卖夜馄饨、煨炉饼摊、抬轿、脚划船、看相、内科看病、鹭鸶船、卖吹箫管、货郎、研米、卖桃子、卖膏药、剃满月头、做夜羮饭等收录在戴利夫人回忆录中的插画,与博物馆藏画也是同一种风格。
根据德累斯顿民族学博物馆在网页上所示,受相关权益限制,完整画册未许公开,有需求者可联系网站。
截至发稿,记者向该馆发去的邮件尚未收到回音,如果您有相关博物馆的联系渠道,欢迎与我们联系。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