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的宁波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受人尊敬,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教育人。今年86岁的陈守礼就是其中颇有代表的一位。
他是浙江省第13位特级教师,是武岭中学的复校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又带领宁波中学成功创建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他躬耕教坛50年,留下了诸多教育佳话。
他是武岭中学的复校校长
2024年8月28日一早,奉化武岭中学迎来了老校长陈守礼。这一天,学校举行首届“武岭礼赞”颁奖典礼,表彰那些在高考中表现出色的毕业生和他们的老师。陈守礼作为颁奖嘉宾出席。
“武岭礼赞”奖教奖学基金,由陈守礼和热心校友共同于今年8月捐资设立,旨在激励今朝在读的学子奋发图强。
此时,距离陈守礼1986年担任武岭中学复校校长,已经过去了38年。而他与武岭中学这所百年老校的渊源,说来话长。
武岭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创办于1927年7月,1949年4月解散。之后,校园内相继开办过宁波农校、农科所、宁波地区疗养院及肝病防治院等机构、单位。
1956年,在距离武岭中学不远的地方造了个初级中学,叫溪口中学,陈守礼于1962年来到溪口中学工作。1970年开始,学校有了高中部。
恢复高考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溪口中学的高考成绩非常出色,社会声誉很好。1978年,光是文科的上线人数,就超出了宁波市城区的文科上线人数。而当年的陈守礼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了一套“启发诱导法”,教学成果明显,在业界深受好评。1981年,他成了全省第13名特级教师。那一年,宁波仅3人获评。
此时,溪口已经恢复为风景旅游区,肝病医院已不适宜建在这里,决定迁出,于是,武岭中学原址做何种用途成了人们关心的事。
“1982年,我以中共党员、特级教师的名义,给中央写了封信,分析了恢复武岭中学名称的重要意义。尽管这次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并没有得到直接回复,但1983年的浙江省人大代表会上,宣布了恢复武岭中学。”
后来,国家教委单独拨款50万元,作为武岭中学复校的专项资金。中央直接给县里的学校拨款,也算是一个特例。
1986年,武岭中学复校,此时已经是溪口中学校长的陈守礼,被任命为复校首任校长。
1987年9月1日,溪口中学全体师生搬入武岭校园,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的武岭中学校园内,依然保存着1927年建造的民国建筑群,并成了一道风景线。
在8月28日“武岭礼赞”的颁奖典礼上,学校以《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为题,向师生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陈守礼和武岭的故事。
他带领宁波中学蓬勃发展
当武岭中学翻开历史新的一页后没多久,1988年,陈守礼收到调令,任宁波中学校长。
“刚来没多久,就是宁波中学90周年校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88年9月11日,在逸夫剧院,我从当时的市长手里接过了宁波中学的校牌。”
那一年,宁波中学复名,那是对1904年宁波府中学堂的致敬。而在复名之前接近40年的时间里,这所学校被更名为宁波市第一中学。
如今回望,从武岭中学的复校,到宁波中学的复名,陈守礼是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当时来到宁波中学,其实面临很大的压力。曾经,宁波中学拥有辉煌历史,但后来这所学校受文革的影响大,恢复慢。”陈守礼说。
在这种压力下上任的陈守礼,首先要做的是凝聚全校师生的动力,创办浙江省首批一级中学。幸好,星光不负赶路人,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1995年,宁波中学成功创办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当年,全省共评了14所,杭州有3所,宁波的宁波中学、效实中学、鄞县中学获评,镇海中学则从之前的13所重点中学中直接保留下来进入名单。
为了提升宁波中学的办学质量,陈守礼争取一切机会创造条件。那些年,学校办过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班,培养特色人才;办过高师预备班,为师范大学输送人才;与浙大联合办过理科实验班,教材都与其他班级不同,高二时浙大派老师对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外语进行测试,测试优秀者直接进入浙大,未进入的继续参加高考,如果达到当年的重点线,浙大也会直接录取……
在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他还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调动教师积极性。“那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的一段岁月。”陈守礼感慨道。
1996年,因为身体原因,他主动提出辞去校长职务,之后又担任了两年党支部书记,1998年任宁波市教育督导团副团长,1999年退休。
因为在南开求学时记住了周恩来总理演讲中的一句话:“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退休后他又来到华茂学校,坚持任教满50年才告别讲坛。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2024年8月,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弘扬教育家精神,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要培养各种人才。”陈守礼说。
在宁波中学担任校长期间,陈守礼坚持做的事情不少,其中一件就是每周一在国旗下脱稿演讲。他讲过时事新闻,讲过教育教学,也讲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我很敬佩宁波中学历史上的一位老校长赵仲苏。”抗战期间,为了求得一张书桌,赵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一次次迁校。其间,经历过敌军偷袭、物资短缺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三迁玠溪村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教育经费,赵校长带着两名老师日夜兼程,跋山涉水,数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步行到千余里外的省教育厅领取经费。“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如今,时代不同了,环境变了,但有些精神应该一脉相承。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