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热死”已经成为这个夏天很多人的口头禅。
从7月到8月,从白天到夜晚,高温身体力行“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来自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8月31日,全市平均高温日数已达47天;而刚刚结束的8月,全市平均气温31.1℃,较常年同期偏高2.6℃,达到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一。
今夏为什么会“火热哒哒滚”?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该不该背“这口锅”?还有没有谁在背后“拱火”?如果说高温成为夏天的常态,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一起来聊聊!
夜热难耐
今夏的“火热哒哒滚”,不是嘴巴说说的,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的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实打实”堆出来的。
我市于5月20日入夏,并于5月26日迎来首个高温日。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则集中在七八月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月2日到7月11日、7月16日到7月23日、7月31日到8月27日。
“到8月31日,全市平均高温日数为47天。”宁波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主任钱燕珍说。
全市范围内,余姚“烧”得最厉害:8月3日最高气温达到41.5℃,创今年夏天最高气温纪录;更是连续14天出现38℃及以上的高温日。
余姚的热,与地形有关。南高北低,中间微陷,牢牢“锢”住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和副高带来的下沉气流,不易扩散。
除了高温日数多,今夏让人直呼“受不了”的还有从早热到晚,日最低气温多在26℃以上,有时甚至直逼30℃,而且日最低气温在一天中持续的时间十分短,如昙花一现,让人不得不为“蒸笼”岁月愁。
一般来说,夜间气温降到26℃及以下时,体感会比较舒适,能安然入睡;气温升至27℃时,就需要电风扇“助力”;气温达到28℃-29℃,体感会比较闷热,需要空调降温。
“气温降不下来,一方面是因为白天气温高,降温需要更长时间,另一方面跟城市‘热岛效应’有关,热气散不出去。”钱燕珍分析。
副高凶猛
大范围、持续性高温的出现,毋庸置疑是副高的“杰作”。
不过,副高年年有,今年又有何不同呢?
我们在提到副高时,不得不提到一条“588线”。这不是一条真实存在的线,而是气象预报员在高空500百帕(大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上绘制的一条等值线。
简单来说,“588线”围起来的区域就是副热带高压占据的地盘,一般呈椭圆状,东西较长,南北较窄。
通常,副高和“588线”是待在洋面上的。等到每年夏天,它们就开始“动作不断”,北抬、南压、西伸、东退……进而影响天气变化,被围住的区域常常是高温少雨,而边沿或外围区域则容易出现降雨。
回头来看今年,副高长驱直入内地,“588线”围住的范围特别大,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到江南一带。也正是因为副高“走得太远”,连平时很少被提及的“592线”也跟着上岸了。
和“588线”一样,“592线”也是一条等值线。如果说“588线”代表副高的“主力部队”,那么“592线”就是副高的“精锐部队”。它刚好笼罩在华东地区上空,无疑是将“火力”开到最大。
偏偏今年的副高还特别“懒”,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到江南一带后,就再也懒得腾挪闪转。
副高深入内陆,还带来一个副作用:与大陆高压相遇,联手形成一个稳定的暖高压带。2022年的高温热浪天气,就是副高和伊朗高压、大陆高压联手造成的。
“副高的强与弱,本身有周期性变化,但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说,跟整个大气环流,包括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钱燕珍说。
谁在“拱火”?
把今夏“火热哒哒滚”这口“锅”完全甩在副高身上,副高恐怕也是要“喊冤”的。
因为,夏天热不热,除了看副高,“还有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冷空气和台风。”钱燕珍说。
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7月11日到7月16日、7月24日到7月30日,影响我市的高温曾有过两段短暂的“喘息”。其中,前一段主要受副高北侧冷空气渗透影响,后一段则是今年第3号超强台风“格美”的影响。
换句话说,只要冷空气和台风“给力”,副高也不是“铁板一块”。
偏偏这两位在今夏的表现又很“拉胯”。
尤其是台风,“每年到8月下旬,一般会生成13、14个台风,而今年只有10个;‘格美’影响前,更是只生成了2个台风,远低于常年同期的5.9个。”钱燕珍说。
从体量上看,副高要比台风大很多,也强很多,因此大部分时候都是副高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但副高要维持自身的强度,也要不断吸取能量,因此就会有周期性变化,如果台风刚好在此时生成,就有机会‘攻其不备’,就像我们平时在夏天感受到的那样。”钱燕珍分析。
今年,台风除了生成数量少,而且普遍给人一种“发育不良”的感觉,根本没有实力和副高对抗。再加上副高西伸明显,从而今年的台风在移动路径上有一个明显特点:在比较东的位置北上。
如何应对
酷暑虽然难熬,但也快要熬过去了。
市气象台在9月1日发布的消息中提到,9月2日后期到9月3日,受弱冷空气渗透影响,高温或将按下“暂停键”;后期受海上东风影响,雨水增多,气温也将进一步下滑。
此外,目前太平洋上有一个台风胚胎正在发展,之后不断吸取海上能量,预计9月上旬可能发展为今年首个秋台风,并有可能登陆我国。
“高烧”渐退,留给我们的“思考题”还有很多——
比如降水。
今年1月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1156.7毫米,较常年同期(1110.3毫米)偏多4.2%;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75.1毫米,较常年同期(213.4毫米)偏少64.8%。
一边是好消息,今年至今为止,降水量整体持平;一边是坏消息,受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影响,今年7、8月降水量明显偏少。
在坏消息和好消息的背后,从长时间序列看,雨日有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却变化不大,这意味着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变大,潜在危害也在增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经过夏天长时间曝晒,山间土壤已经变得松散,如果雨是“润物细无声”地下,有助于土壤重新吸收水分;可一旦碰到短时强降雨,干燥的土壤无法瞬时吸收,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又比如高温的常态化。
“气候变暖是大势所趋。未来不一定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但是夏季的高温或将成为一种常态。”钱燕珍说。
以农作物为例,一两年间或许感觉不到它的变化,但当夏季高温成为一种常态,从更长的时间序列来看,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分布都有可能发生演变。
“这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更多考虑像绿色出行等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减慢全球变暖的速度。”钱燕珍说。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