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初中记忆

□王建勇

我的初一上半学期,是在离家不到千米的江北慈城联勤中学就读的。校舍由一排坐北朝南的“知青”宿舍改造而成,前面为操场。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彭老师介绍班干部,喊我名字时,见我犹豫着没站起来,他提高音量又喊了一次,我急忙红着脸站起来。

那时,学校每天早上先早自学,然后做广播体操。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按部就班,课余时间我们就在操场上玩耍。记得教我们英语、政治、数学的老师都是“下放青年”(即:知青)。

记忆最深的是班上来自双顶山自然村的同学,他们上学途中,看到路边有蛇,会随手捕捉,然后把蛇放入随身携带的编织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

一次一位许同学因捕来的蛇有点大,上课时,蛇在课桌内发出声响。老师知道后,他只能拎着编织袋放在学校操场边的草丛中,待放学再带回去。

那时候,双顶山是乍山远近闻名的捕蛇村,村里有一些村民以捕蛇为生。班上双顶山同学捕蛇,应是受所居环境影响。

听他们说,越毒的蛇价格卖得越贵。想一想也让人揪心,幸好他们都没被蛇咬过。

若捕到蕲蛇,他们则会把活的蕲蛇,放入高度白酒坛中,制作成蕲蛇酒出售,这样可卖个好价钿。蕲蛇酒可是民间治伤良药。

初一下半学期,我们全校都搬迁到了位于今江北慈城黄山西南山麓的乍山中学。

教学楼是建在山坡上的,我们班教室在教学楼一楼最东端。下课时,我们会去山上,或玩耍,或看书,置身于松树林下。松涛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学校不远处是姚江,斜对面是计家山。计家山不高,山脚下住着十多户人家。

听教我们历史的老师讲,计家山90%以上的人姓计,都是计然的后代,计家山则是计然的墓地。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与文种、范蠡为越王勾践运筹帷幄,常游于海泽。范蠡拜计然为师,计然授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策而灭吴。这些,《史记·货殖列传》上有记载。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国,吾欲施之家。”

计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擅长计算。班上就有两位来自计家山的计姓同学——计利娟、计雪珍,她俩在计算方面,尤其是数学成绩,确实很好,当时,我想:她们数学成绩好,应该是受先祖计然遗传的吧。

今江北慈城黄山一带,是古时句章县治区域。离计家不远的王家坝,据考证,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句章。

句章城边的城山渡,则是我国最早的军商两用港。出生在北方的计然后来辗转来到宁波慈城一带,死后就葬在我们学校的斜对面,其后人为守护计然墓地在山下挖井、居住。

因计家山就在学校斜对面不远处,课后,我还特意去计家山走了一趟,并看了山脚下的那口“井”。

该“井”由一些长短不一、厚度不同的长方形条石砌成,在“井”的东南角还有下井取水的石阶。

据说这口井无论旱涝,常年水量充盈,不会干涸。计家世代用此井水饮用、祭祖,围绕此“井”居住、生活,意喻饮水不忘先祖。

去年,我去慈城,还特意去了计家山,看了那口井。现在此井四周已围了石栏,旁边设置了石碑,上书“计然井”三字,还有对计然的简要介绍。

当时,我们班有42个同学,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长相秀气、白净的女同学,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梳着两根及腰的长辫。

一次上语文课时,我不知怎么心血来潮,不认真上课,竟把她的长辫当“玩具”玩,玩着玩着,居然把她的长辫绑在椅背上。

没想到,我刚把她的长辫绑在椅背上,上课的彭老师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真是太“巧”了。

她刚想站起来,发现自己的长辫被我绑在椅背上,回头嗔了我一眼。我急忙解开,引得全班同学都忍不住大笑。老师见状也笑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事后我想,当初彭老师肯定看见我的“小动作”,才故意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突然觉得,平时严肃、学识渊博的老师,原来也很“坏”,很“可爱”。

记得初二时,教数学的冯老师还让我出过学校的黑板报。当时我有点受宠若惊,但也有点担心,怕到时候字写得不好辜负老师的期望。

后来想,既然老师要我出黑板报,应该自己的字写得不烂吧?这样一想就坦然了许多。黑板报的内容,当然是老师给我的。

黑板报在教学楼二楼走廊。因黑板有点高,当时我是站在凳子上写黑板报的,引得一些同学围观。幸好围观人群中,没人说我字写得“烂”。

若说我的字写得不“烂”,得要感谢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彦老师,或许是受彦老师字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彦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的仿宋体,可谓功夫深厚,写得干净、利落、漂亮,是我们全班同学争相模仿、学习和崇拜的老师之一。

那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是龚老师。有一次上课,他把批好的英语试卷放在讲台上,然后说,这次英语考试大家都考得不错,其中一位同学还考了100分。他停顿一下接着说,因这次考试,我们班的试卷,上几天另一个班级已考过,两个班考试的试卷是一样的,所以我故意给他打了99分,并看了我一眼。

试卷发下来后,我一看自己分数是99分,但试卷上面全勾了钩,原来龚老师说的那位同学是我。

虽然自己根本不知道其它班级英语考试,更谈不上看过,清者自清吧,只能用以后的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清白。

后来中考的时候自己英语成绩差点成为全校年级段第一,与英语成绩第一名的姚同学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都是宁波本地人,上课也都说宁波话。巧的是我们班除了我叫“建勇”,还有“建荣”、“建云”两位同学,虽然三个人分别姓王、何、罗,但“勇”、“荣”、“云”,用宁波话发音,不仔细听都差不多 ,所以有时我们三个人上课不专心、“开小差”(即,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叫其中一个人回答问题时,往往我们三个人同时站起来,然后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他,十分尴尬,直到有同学小声提醒,其他两个人才坐下来。

现在回忆起来,初中的岁月自己有点可爱,有点不听话。

虽然,后来我们都面临升学考试,但感觉每个人的“心态”都很好,不像现在的学生都“圧力山大”。

今天写下初中阶段的一些 “记忆”,一切仿佛犹在昨天。

岁月匆匆,转瞬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列车已经驶远,但留在记忆上空的云烟还在飘飞。

2024-09-0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72361.html 1 3 初中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