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时为名,死后为讳。名讳亦为长者或受人尊重者的名字,是带着敬意的。在古代礼仪中,直呼一个人的名字会被认为不礼貌,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文字书写中,需要采用尊称或别号来避免直接提及。
现如今避讳的习俗已革除,但在以前,确有过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据说李贺18岁时即已诗名远播,很为当时名公巨卿所器重,按说其取功名登科第正如囊中探物,只为李贺父亲名叫晋肃,“晋”“进”同音,妒才而欲与李贺争夺功名的人就放出流言,说他应该避开父亲的名讳,不能举进士。韩愈为此专门作《讳辩》予以驳斥: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仁义为人了吗?
只是这样的喋喋争辩,最终给李贺造成不良影响,竟再没应试参加国家的人才选拔。这件事写在《旧唐书》,很多正史也对此有过记载,想必当属实情了。
当时是谁首先发难,给李贺造成影响?我曾读到唐人笔记中的一段话,说校书郎元稹也曾欣赏李贺的才华,登门与之结交,但李贺只看了一眼名片,就不想与他说话了。元稹气鼓鼓离去,“因指贺祖名晋,不合应进士举”。如此看来,李贺一生不仕,实在是与他的臭脾气有关,而他父亲的名讳正好让人找了借口。
中国人忌讳说出父母的名字,或是出于崇敬,但现在想来也有些滑稽。再譬如那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最早见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后来这段复句演变为成语,意为有强权而无公理,并以此嘲讽时政。
这样的事,实在是中国人的文化特色,洋人是搞不懂的。
我父亲单名一个“杰”字,以前抄电表、收房租、送信函的都会在家门口直呼父亲的名字,与邻里小伙伴吵架,人家便以喊我父亲的名字为快,尤其隔壁那个喊得最响的姓腾,其父亲叫腾万春,我曾在他家屋檐下的一根扁担上看到过这名字,就回喊“腾愚春”!该是人家将“萬”字写成繁体字,偏我又不认识,就当作是愚公移山的“愚”,算作自卫反击。
这样的事一晃竟有半个世纪过去了,父亲早已作古,可怜我也有很多年没听到人家喊父亲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