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感觉很好,腿也利索了,脖子后面也不痛了!”日前,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即将出院的柳阿姨(化名)向前来查房的赵刘军主任医师连连道谢。
走路越来越不稳,原来是颈椎发“警报”
柳阿姨今年52岁,几年前开始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走路轻飘飘像踩棉花、颈部僵硬疼痛等情况,一开始以为只是久坐导致的颈椎不适,休息休息就能好,但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四肢麻木越来越明显,走路也越来越不稳,她和家人才紧张起来。
巧合的是,柳阿姨的丈夫有位朋友,也曾有过跟她相似的症状,后来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被查出是颈椎出了问题,接受了赵刘军团队的手术治疗,困扰多年的顽疾才迎刃而解。于是,在这位朋友的推荐下,柳阿姨跟着丈夫来到了赵刘军的门诊咨询。
“脊髓型颈椎病!”通过问诊、查体和影像学检查,赵刘军给出了这一诊断结果。他向柳阿姨一家解释,脊髓型颈椎病是所有颈椎病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等因素压迫到脊髓所致,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瘫痪。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柳阿姨存在颈椎间盘突出,其脊髓型颈椎病正是由此引起。
由于柳阿姨的脊髓型颈椎病已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为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需要尽快通过手术解除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的压迫,同时对颈椎进行置钉内固定以重建其稳定性。在家人和医生的开导和鼓励下,她最终同意了手术。
“秘密武器”保驾护航,手术精准完成
术前,赵刘军耐心安慰柳阿姨不用紧张,因为这类手术技术非常成熟,而且他还有“秘密武器”——他发明的颈椎手术辅助工具。
“通俗来说,这个工具就是一个导版,一个基于患者的CT影像用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打印的导版,手术时把这个导板贴合在颈椎处,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精准置钉。”赵刘军介绍,颈椎手术置钉操作的难度和风险都很高,而他发明的辅助工具可以有效提高置钉精准性,从而避免置钉不当导致血管和脊髓损伤。今年7月,他的这项发明正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赵刘军高超技术和“秘密武器”的保驾护航下,柳阿姨的手术完成得相当顺利。手术是在显微镜下进行,微创效果非常突出,术中出血不到50毫升,伤口长度仅3厘米。“而且我们现在做这种手术,都是采用美容缝合的方式来缝合伤口,就是为了不给患者的脖子留下明显的伤疤。”赵刘军说。
对于这次手术,柳阿姨术后多次做出满意评价:“我一开始以为这种手术要在床上躺很久,没想到做完后很快就能下床走动了。现在,手术做完了,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的颈椎担惊受怕了。”
据赵刘军介绍,其团队在脊柱微创手术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擅长运用椎间盘镜、椎间孔镜、显微镜及微创通道等各种微创技术治疗颈、胸、腰椎疾病,在对脊柱外科疾病的长期研究中,其团队还先后获得了专利授权10余项。“今年,我们团队的另一项发明也获得了专利授权,这项发明是一种椎间盘穿刺辅助装置,可以让穿刺变得更精准。最近,一个腰椎间盘突出术后5年复发的小伙子,就在这一发明的帮助下在我们这里顺利完成了手术。”记者 吴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