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花样宁波少年

慈孝少年:

你“孝”起来 真好看

▲高考结束后的叶祥雯。受访者供图

▲郑梓彤小心翼翼地扶爸爸走路。

暑期即将收官,许多孩子或外出旅游,或充电研学,或参与社会实践,勾勒出五彩缤纷的假期“作业”。但在宁波,却还有一些孩子留守家中陪着父母,绘就一份与众不同的“温情作业”——

在镇海,12岁的新六年级学生郑梓彤成了父亲的好“搭子”,父亲给她辅导学业,她做父亲的“拐杖”,温馨而又默契;

在鄞州,3年前给妈妈挡风被央视点赞的小“暖男”邓涛,已经长成了15岁的小男子汉,每天和父亲一起在装修工地上挥汗如雨;

在余姚,8年前扛起家庭重担、照顾患癌父亲的叶祥雯今年毕业了,18岁的她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继续勤工俭学,和继母一起共同面对生活逆境。

同样是花样少年,他们经历着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的付出与坚韧撑起一片天空,让生活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我们各有缺点,

但在一起很幸福”

“我们仨,各自都有缺点,但在一起很幸福。”近日,当记者采访镇海区实验小学新六年级学生郑梓彤的爸爸郑斌时,他坐在轮椅上满脸都是笑意。

在这个家庭的幸福拼图里,父亲郑斌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他小时候得了脊髓灰质炎,双腿落下残疾,出行需要拄拐。但郑斌从小自立自强,曾被评为浙江省技术能手、宁波市拔尖人才,这让郑梓彤对父亲非常崇拜:“我爸爸特别聪明,我的理科都是他教的!”

郑梓彤的妈妈桂晶珍在鄞州区白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桂晶珍承担起照顾90多岁高龄外公的主要任务,陪他读报、散步,教他用智能手机,哄老人开心。

从小耳濡目染,郑梓彤也很孝顺,跟爸爸一起出去,她都会配合爸爸的速度,从不乱跑;遇到爸爸接送上学,她自己背书包,从不让爸爸帮忙;梅雨天,家门口瓷砖铺成的走廊很湿滑,爸爸拄着拐杖容易滑倒,她都会悄悄擦干,确保爸爸出行安全。

今年6月,郑斌在学校不慎摔伤只能坐轮椅后,整个暑假几乎都是郑梓彤在家照顾。洗衣服、做简单菜肴、整理房间,给爸爸穿袜穿鞋、洗脚,郑梓彤干得有条不紊。小屋里,经常会传来郑梓彤的歌声和一家三口的笑声……

看着这样的场景,谁又会说他们是不幸的呢?

而这样的幸福,也存在于曾经“火”上中央电视台的邓涛家中。

3年前,父母刚从工地干完活回来,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干活时的脏衣服去学校接刚上初一的邓涛,父母担心给儿子“丢脸”,没想到儿子一句话让他们泪目——“我爸妈不偷不抢,有什么好嫌弃的?”

如今,马上就要升入高一的邓涛,暑假学习之余依然顶着高温帮父亲干活。他的话很实在:“我长大了,会干活了,帮我爸妈分担,天经地义!”

邓涛也道出了18岁的叶祥雯的心声。

叶祥雯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8年前父亲患直肠癌动手术,叶祥雯寸步不离地照顾,为爸爸翻身、倒水、喂饭;出院回家后,叶祥雯承揽了所有家务。她希望用孝心阻挡病魔,但事与愿违,去年父亲还是走了。缘有尽而亲绵延,她又把所有的“孝”给了继母。周末回家帮继母洗衣烧饭,假期做兼职……

她的贴心让继母罗汝戌非常感动,也给了她无限动力:“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女儿,是我最大的福气,我相信我们家会越来越好。”

“把爱传出去,把慈孝带回家”

刚刚拿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叶祥雯说,最初的“孝”是出于做子女的本能,但后来,她在宁波古今的慈孝故事里读到了“孝”背后的深层次精神内核。

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汲水奉母”的经典慈孝故事开始,宁波的山山水水就与“慈孝”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慈溪、慈城、慈江、慈湖、慈孝坊、孝闻街等烙印着慈孝文化的地名润泽着这座城市,贯穿于历史之中,更是浸染在心灵深处的共通力量。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孝敬长辈有三境界“养身、养心、养志”。在现代的宁波,拥有这三境界的孝贤比比皆是——

有十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婆婆的董江珍,有余姚大隐少年金森兴给脊椎和大腿粉碎性骨折的父亲按摩8年帮助他站起来的奇迹,更有自幼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沈伟伟创建孝德中心,“把爱传出去,把慈孝带回家”公益活动足迹遍及宁波、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等地。

80岁的时候,冯骥才先生与母亲之间依然保留着专属的亲子时光。在《母亲百岁记》中,冯骥才曾写道:“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

与母亲间充满仪式感的情感,让冯骥才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宁波月湖贺秘监祠筹款修缮,到向家乡慈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捐赠344件珍藏实物,再到蒙尘已久的抱珠楼焕发新生,他始终心系故土。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关于“慈孝”最深刻的亲情血脉牵绊。

慈孝传承,少年与城市共成长

慈于心,孝于行,爱于人。

8月13日,在江北区第二届“中华亲子说 家风家训家规”演讲比赛决赛上,孩子和家长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冯骥才先生等一代代宁波人家风传家的故事。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宁波拥有全国第一个“慈孝文化之乡”,“传承慈爱、涵养孝德”的公序良俗一直被甬城人深入践行,而这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少年“慈孝思想”的形成。

2023年11月,中华慈孝节在宁波市江北区举行。这是江北区自2009年以来,连续14年举办慈孝节。江北区设有“中国慈孝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伦理学会“全国道德教育基地”,2020年编制发布《江北慈孝文化建设成果实证研究报告》,树立了江北区在慈孝文化建设、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全国标杆地位。

慈溪弘扬“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理念,深入打造“慈文化”地域道德品牌,引领数千名志愿者助老。

海曙月湖街道则通过藏书文化、书院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挖掘历史慈孝人物,营造“人文月湖、孝德传承”氛围。

宁波各地的中小学,慈孝特色教育也发生着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变化。中城小学构建了以“慈、孝、善”三大主题的无边界学习空间;镇明中心小学开展“孝文化的传承”系列活动;观澜小学则用慈孝传统打造“孝诚”特色校园文化……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社区文化家园的慈孝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的家园馆,构成了宁波弘扬慈孝文化的特色载体,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家风家训、乡土教材相继被发掘编撰。随着“慈孝文化园”“慈孝广场”“慈孝馆”“慈孝大道”“慈孝林”等一批城市人文景观的建成,宁波的慈孝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围绕区(县、市)各级志愿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立的慈孝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开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涌现出了“共享孙女”“贴隔壁照顾”等一系列孝老爱亲的志愿服务品牌。

无言而点点滴滴的爱,浸润着宁波的少年们。他们以慈孝为始,为梦想出发,与命运较劲,为希望拼搏。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记者 张晓曦

2024-08-19 慈孝少年: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9965.html 1 3 你“孝”起来 真好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