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驾到!

华灯初上,一对恋人相约在东钱湖畔。 记者 胡龙召 摄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所谓“立”,有“开始”之意。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秋季的开始。不过,刺眼的高温报告提醒我们:秋凉,为时尚早。

1

“极值高”“续航长”

截至8月6日,今夏的高温已呈现两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极值高”。

8月2日一早,镇海、余姚、慈溪等地相继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意味着当天上述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超过40℃。同日,余姚(国家站)地面裸露土表温度达到惊人的71.6℃。

8月3日,余姚(国家站)最高气温再创新高,达到41.5℃,居历史同期(7月1日-8月4日)第四位,仅次于2013年、2003年和2022年。

其次是“续航长”。

我们通常把“日最高气温超过35℃”称为高温,把“连续3天以上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来自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7月1日到8月4日,全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1.4天,位居历史同期第六位。

白天高温“上线”早,夜间高温“下线”晚,也是导致暑热难消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4日,我市平均日最低气温27.2℃,居历史同期第一位。其中,鄞州(国家站)8月3日最低气温更是高达29.6℃。

2

哪种地面最“烫脚”

众所周知,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太阳直射、地表反射、云量、风速、降水等,都会对大气温度产生影响。

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标准气温,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统一标准,气象部门的测温温度计要放置在空旷草坪上、距地面1.5米的白色百叶箱中。百叶箱四壁是用玻璃钢做成的百叶窗,既能防止太阳直射、地面反射、大风大雨的影响,同时保证空气流通。

这种排除干扰后测得的温度是大气的真实温度,与日常生活中曝晒在太阳下,踩在水泥地面上所感受到的温度有明显差距。以8月2日为例,余姚(国家站)最高气温为40.1℃,而裸露土表的地面温度则冲上了71.6℃。

不同材质、不同下垫面的热容量不同,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热度”。一般来说,沥青路面的温度最高;砂石和花岗岩次之;草面的温度会比气温高3℃-5℃,最为接近。

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为空气湿度高低、风速大小、阳光照射角度,甚至心情的好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若相对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人们就会产生闷热的感觉,体质虚弱的人甚至还会出现中暑的症状。

因此,长时间在户外从事高温作业的人,要警惕因局部高温和自身身体状况差异可能带来的中暑隐患,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

“幕后黑手”还是副高

暑热难消,“罪魁祸首”是副热带高压。

“七月上旬,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北跳,其中心位于华东沿海一带,西北侧边缘雨带也随之北跳,给华北、东北地区带去猛烈降水。受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影响,我市迎来晴朗少云天气。在烈日增温和下沉气流增温的共同影响下,我市气温节节攀升,持续性高温成为夏日‘常客’。”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工涂小萍说。

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一度给我市带来久违的清凉。然而随着台风过境,副热带高压在七月底八月初进一步加强西伸,影响范围一路西伸到四川,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在其控制下,且强度也达到顶峰。而浙江地区刚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中心,因此出现了具有极端性的持续性高温。

俗话说“盛极而衰”。从市气象台8月6日发布的消息看,8月7日起,副热带高压将略有减退,对流条件转好,午后会有分散性雷阵雨“冒泡”;8月9日开始,我市上空云系逐渐增多,午后雷阵雨“现身”的频率增强,范围扩大,届时气温会略有下滑;8月12日前后,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减弱东退,高温热浪也将得到一定的缓和。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郑梅迪 虞南

2024-08-07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7942.html 1 3 立秋驾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