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微光 保障房变暖心房

这个社区通过公益力量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志愿者倪亚裴送定制端午门挂给居民。

“心愿墙”一角。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我们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村社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连接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想解决群众的实际难题,推动基层治理,管理者既需要谋篇布局、正确决策,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下足“绣花”的精细功夫。

多年来,宁波各地基层群策群力,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他们想方设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社区的运行更为顺畅;激发乡村治理内生活力,让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更加积极,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在中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宁波晚报社区联盟即日起推出“基层治理‘绣花针’”系列报道,看宁波各地如何搭建村社治理新载体,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以“绣花针”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位于鄞州区首南街道的和顺社区是鄞州区单体量最大的保障房社区,居民4000余人,存在“四多一差”现象,即人户分离多、负面情绪多、信访户多、接处警多、归属感差。这里低收入困难群体、残障人士和高龄独居老人众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区,如何打造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该社区以公益力量撬动基层治理,种小小的爱心,绽放温暖的花。

一个共享空间的蝶变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为居民打造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社区将目光锁定在一个近200平方米的架空层。

“最好能有休息区域,放几把椅子”“我们要求不高,有个下棋的场地就好”“要是能有小孩玩的地方就更好了”……在居民热烈的讨论声中,架空层的模样越来越清晰。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改造,历时半年。去年年末,这个全新的空间正式启用。这里有供老人休憩的桌椅,有适合孩子的游乐设施,还配置了一个崭新的阅读角。居民的每一个需求,都被安放在了合适的角落。

共享空间建成了,更关键的是如何让空间“活”起来,“火”起来。在和顺社区,有一群志愿者当起了轮值馆长。

73岁的宋新全是带头人,其实早在该空间打造前,他已经在小区默默扫了两年地。86岁的孙文兰专门负责劝导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假期里,孩子们也成了小小轮值馆长。

真正让这个共享空间“活”起来,离不开社区的达人们。公益达人利用自己的专长,每月一次为居民提供接地气的服务集市。

“我可以来义剪!”住在5幢的芦国华是一名退役军人,拥有理发好手艺。“我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不忙的时候我们可以来这里帮忙!”6幢的沈国丁说。“我年轻时在卫生室待过,给大家量个血压没问题!”1幢的袁绵绵77岁了,依旧想为居民做点事。

一支志愿团队的壮大

“小胡你来得正好,帮阿姨看看这个燃气灶怎么了。”7月30日一早,家住13幢的胡为众一如往常来到结对帮扶对象高龄孤寡老人查时珍的家。

“查阿姨,电池没电了,我换个电池就好。这两天天气太热了,你出行不方便,需要买菜就随时联系我。空调如果不制冷,马上给我打电话……”胡为众说。

和顺家园住着许多残障人士、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群体,社区在去年成立了一个助老助残工作室——“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他们主要提供跑腿、陪同就医、理发、临时救急等服务。

“咱们这个工作室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只能固定服务几户家庭,小区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我们的存在。我们干脆用最传统的方式‘跑楼’来推销自己,没想到效果不错,现在每天‘生意’不断。” 胡为众说,现在志愿者已有22人,力量在一点点壮大。

今年年初,工作室有了全新阵地,就位于和顺社区的大门边,40平方米的面积,墙上最醒目的莫过于一行字——“一人为众,众为一人”,这是他们的服务理念。

暖心善举每天在社区里发生:有人为需要帮助的人群免费提供代配药、代买菜、代取快递等服务;有人免费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理发服务;有人每天为高龄独居老人、独居残疾人提供敲门问安服务,确保居家安全……他们早就把暖心服务融入了365天的日常中,让“我们的家园”充满温度。

一面“心愿墙”的接力

“我是7幢的扫地奶奶,现在身体差了,经常住到女儿家休养,想找个人继续扫地。”在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有一面粉色心愿墙,上面贴着五颜六色的心愿纸,“扫地奶奶”的心愿让人动容。

扫地奶奶名叫戴礼君,今年已经85岁高龄,她自2018年搬到和顺家园7幢后就开始义务清扫,至今已坚持了6年。

去年11月,老人因身体原因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她的扫地工作只能暂时搁置。今年病愈归来后,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她想要找人接力。同住7幢的邵芷洁看见了老人的微心愿,便默默拿起扫帚,当起了接班人。

困境儿童小含想给妈妈送上一束永生花、低保户王师傅想要一个剃须刀……这些朴素的心愿,都由辖区居民认领实现。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了微心愿的认领队伍。今年儿童节前夕,心愿墙上出现了孩子们的心愿贴纸。“我想要一套故事书,我孙女很爱看书。只有我给她念故事书的时候,她才能安静一会儿!”原来,居民陈友玉的孙女今年8岁,患有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雷特综合征,有语言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平时都由奶奶陈友玉照顾日常起居。

陈奶奶的这个心愿,被“看见”了。在社区的牵线下,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宁波市皓哥读书志愿服务中心主动“接单”,联合爱心企业承包了孩子们的微心愿。

“社区征集微心愿的时候,我随手写下了想要的故事书,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那么多本,看都看不完了!”陈奶奶捧着书幸福地笑着,眼角却红了。

在和顺家园,特殊群体较多,他们生活窘迫,却依然心向阳光。因为一群人,因为一个公益阵地,因为一面心愿墙,他们不再是陌生的个体。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和行动点亮他人,也照亮了一个社区的共富梦。

■专家点评

宁波市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江华锋教授:

鄞州区首南街道的和顺社区是鄞州区单体量最大的保障房社区,居住的大多是低收入困难群体、残障人士和高龄独居老人,一直是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和重点。如何破解这一治理难题,首南街道和顺社区通过下足“绣花”的精细功夫,有了自己的破解法:他们将闲置架空层变废为宝,打造为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治理、服务一体化的平台,发挥社区达人引领作用,让共享空间经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蝶变;他们精心培育和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推出心愿墙,征集居民需求,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用自己的善意和行动点亮他人,把保障房变为暖心房,将社区变为真正充满温度的“我们的家园”。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王静远 王茜 文/摄

2024-08-06 这个社区通过公益力量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7883.html 1 3 点亮微光 保障房变暖心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