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遗址古陶片 如何关联大海?

中国美院师生 用创作与故土对话

展览现场。

沙溪遗址,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出土破碎陶器及陶片多达数万片,推测与某种宗教仪式有关。

近日,两位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北仑本土艺术家,以之为创作母题,用彼此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和语言展开一场对故土历史的抚摸与对话。

有形的陶片化为“时间的碎片”,传递着山海的絮语。油画、摄影、多频影像、综合材料,打造了一个具有沉浸感,体现北仑地区独特文化印记的展览——“仑语·以道为器:戴凡、刘轶恒双人展”,于8月3日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展。

戴凡,1973年生于宁波,现亦工作生活于此;刘轶恒,1984年生于北仑春晓,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两人相识三十载,关系亦师亦友。

北仑沙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是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展厅入口的中心展柜迎宾。这些陶片年代约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包括粗泥红陶、夹砂陶和泥质陶三种。

该遗址文化内涵包含河姆渡文化的传统因素及良渚文化因素,另有一种粗泥红陶小口型陶器大量出现,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或与海洋文化相关。

展墙上播放着沙溪遗址考古学家蒋乐平的专访视频,并附有北仑地区历次考古报告,供观众翻阅。

展厅地面上,沙子堆成连绵的山丘,间杂“陶片”,营造独特的意境。诗化语言写成的一篇篇“风絮”“陶镜”“海玦”“游痕”短诗,串联不同的单元篇章。

混沌的昼夜赋予海洋斑驳的色彩;一座座孤岛如坠落的星辰;伴随鱼群腾空,人们怀着各自的梦沉眠;航线与桅杆又何尝不是宇宙的划痕……当远古文物的厚重碰撞当代艺术新锐,既打开了文物常规展示的边界,也为当代艺术注入历史内核。

展览亦采用高互动性的多媒体展示形式,甚至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手稿、笔记也纳入展览单元,在增添内容丰富性的同时,向观众全面展示了艺术家与文物、与故土、与内心对话的过程。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指导,宁波北仑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国港口博物馆承办。展览是北仑开发建设4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港口博物馆“引力计划”的第一回,将持续至9月5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开幕式当日,展览学术主持姜纬为观众带来《镜中之海》主题讲座,解读了摄影师和艺术家眼中的海洋,以及海洋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另悉,展览期间,约20名艺术家还将在北仑进行深入的采风创作,以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北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赵锡 文/摄

2024-08-04 中国美院师生 用创作与故土对话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7247.html 1 3 沙溪遗址古陶片 如何关联大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