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续钞堂钩沉

立于龙虎草堂庭院的黄宗羲塑像

草堂内简朴的书斋

位于余姚南雷村的龙虎草堂

续钞堂曾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因其主人是一代大儒黄宗羲,续钞堂的知名度也不言而喻。但今时查阅众多文献后,得到的结果却是续钞堂旧址已不可考。隐于烟尘的续钞堂当真没能留下些许痕迹吗?到底心有不甘,又一头扎入故纸堆中,寻找个中因果沿袭。于是,位于余姚陆埠镇南雷村、掩于化安山(也称剡中)的龙虎山堂(即今在原址重建的龙虎草堂)进入我的视野,这曾是黄宗羲晚年归隐著述之处。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炎炎夏日,我们迫不及待地出发了,要一探龙虎草堂与续钞堂的关系。

A

到了南雷村,循着路牌,很快就找到了龙虎草堂。这是一处被粉墙围住、不算太大的院落。1995年,余姚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梨洲先生逝世三百周年,在龙虎山堂原址上重建龙虎草堂,总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院前有一台门,门额上镶嵌黛色砖雕“龙虎草堂”四字。跨入院门即有鹅卵石铺就的甬道,直通草堂。甬道两旁是葱绿、茂盛的草坪,以及草坪上两株高大的樟树和修剪整齐的灌木,深深浅浅的绿意,顿时驱散了暑热,让人一下子就清凉舒适了起来。一眼望见立于左侧草坪上的黄宗羲的塑像,他束发短须、手握书卷、神情端肃地坐于方石上,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前方,似在思考着什么。

草堂为五开间木结构硬山顶平房,是浙东清代山居风格,两旁廊柱上有楹联:“清峪千顷关妆镜,晴虹万丈作缠头。”草堂正中是会客厅,中堂悬挂着黄尊素(黄宗羲之父,东林七君子)的画像和“江山千古留残照,草木三春有杜鹃”的对联。左侧两间依次是黄宗羲的书房和卧室,陈设简陋;右侧是黄宗羲史迹陈列室,展出有介绍黄宗羲生平和著述的文物、图片。引人注目的是黄宗羲重要的三部著作图片,即《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和《匡庐游录》。这三部论著分别表明了黄宗羲的民本理念、证伪态度和求实精神,是后人为政、治学的楷模。

龙虎山堂原是黄宗羲为父守墓的草舍,也是他多次为避清军追捕而隐居之地。由于山堂位于化安山两峰之间,因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故得名“龙虎山堂”。这里便是黄宗羲出而耕樵、入而诵读的寓所。避居龙虎山堂期间的生活是极其不易的,所谓“三间矮屋盖芦花”、“三根松木煮空锅”。拮据时更是需要友人接济才能度日。尽管清贫,他仍然过得充实且乐观,不仅著述不缀,而且讲学论道。那段日子,不少学子慕名而来为听一堂先生的课而心满意足,山堂一度成为浙东读书人的向往之地。

走出草堂,环顾四周,但见丛山巍峨,绿荫蔽日,竹篱绕舍,鸟鸣溪涧,确是一处幽雅的著述讲学之处。离开之时,忍不住再次回望这位先乡贤。

B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是甬上著名的藏书家和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学术成果宏富,史学造诣尤深。因此,人们一提起他,就会与“浙东史学派”第一人、“甬上证人书院”创始者联系在一起。

康熙十二年(1673),“吾乡”余姚人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上天一阁,成为第一个登临天一阁的外姓人,那也是黄宗曦的高光时刻啊!众所周知,天一阁严苛的阁禁中就有一条是:外姓不可登楼。但在黄宗羲面前,天一阁的铜锁一具具打开。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能让从不对外开放的天一阁为他敞开重门?黄宗羲当然绝非普通人,是被范氏家族的各房选择、裁断后,认为是真正的大学者才对其开放的。

黄宗羲读书广泛,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所不读。他用两年时间读完祖上遗藏的图书,又四处访求借读、借抄图书。他不光读,还边读边点校;不仅读书,而且抄书。又去绍兴、杭州、姑苏等地游学,增进学问,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楼。每每全年在外搜讨,所到之地,不放过大街小巷、衙署陋馆等任何一处可能搜到藏书的地方。

黄宗羲因坚持抗清复明的主张,长年被清兵追捕,险象环生,但仍不缀著书立说,正襟讲学。时局稳定后,康熙次年(1663),黄宗羲写成了举世瞩目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一书。康熙四年(1665),黄宗羲56岁,建续钞堂于南雷黄竹浦,开始专力藏书、抄书。从此,半耕半读,毕力于著述。(骆兆平《黄宗羲和续钞堂藏书》)

续钞堂的命名,寄托了黄宗羲秉承祖辈藏书立说的宏愿,另外也是对自己坚持藏书事业的激励。黄父屈死后,家境日渐衰微,要想置备宋元精刻本,显然超越了财力承受范围。所以“续钞”的字面意思就是藏书抄本较多,且还将继续抄下去。

C

续钞堂未建时,黄宗羲曾多年游离迁屣,每每只带着书籍,而不顾其他物件。尽管如此爱书,最终也不能免于书籍历劫散佚。从1646年至1662年,藏书经历了多次劫难,如辗转中村、西园、双瀑时,遭遇被抢、被盗;加之鼠啮虫咬、雨浸梅潮,藏书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直至1659年秋,将所余之书迁于龙虎山堂才安定了三年。1662年,山堂遭火灾毁圯,虽于烈焰中抢书,但仍有大量的书零落散失。直至1665年建成续钞堂,书籍才能入藏居民楼保存相对安全,这一保藏就是二十多年,其间虽也有水火之患,但并无大碍。经过数十年的广收勤抄和整理勘校,续钞堂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

黄宗羲的藏书是学问家的藏书,不是鉴赏家的藏书,故重在书籍的文献价值,为日后研究著述之用。续钞堂藏书门类极为齐全,各科各类书籍均有收藏。康熙七年(1668),其子黄百家初次编写《续钞堂书目》,其中除经、史、子、集外,另立经济、性理、天文、地理、农圃、律吕、数算、诗文等23个门类,收藏已十分丰富,有的是非常珍贵、世间仅有的书籍。这些沉寂于昔日大家族的珍藏,终于通过黄宗羲的“旁搜远探”,都归拢于续钞堂,让后世有幸读到。

续钞堂丰富的藏书,为黄宗羲顺利编成各类著作、文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文献。他利用这些藏书,终至编纂成《明文案》482卷。续钞堂藏书中有为数不少的手稿和著作,是续钞堂藏书独一家的特点。共藏黄宗羲著作1127卷,重要的有《明儒学案》、《易学象数论》、《明夷待访录》等数十种;纂辑有《明史案》、《明文案》、《明文海》等。这些诗文辑录和著作也充实了续钞堂的藏书规模。藏书楼主自己的著作达到千余卷,这在中国藏书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康熙二十九年,黄竹浦遭大水淹没达十余天。这一年,黄宗羲已81岁,垂老遭大水,无力抢运,续钞堂藏书卷轴尽坏。经此一难,续钞堂藏书已现颓势。真正遭遇灭顶之灾的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即黄宗羲去世后十八年、发生在黄家的那场大火。经此一烧藏书失去大半。幸有再传弟子郑性抢运、整理保住了三万卷,入藏二老阁。从书楼建立到书籍彻底散失,续钞堂只存在了约短短五十年。

虽然续钞堂旧址已不可考,但可考的是龙虎山堂曾是黄宗羲躲避人祸天灾的避难所,也是藏书家一度存放书籍的地方。从1645年至1662年,黄宗羲曾多次避居化安山的龙虎山堂,且于顺治十六年(1659)再次徙居于此,度过三年隐居生活,期间写成《明夷待访录》、《春秋日食历》等多部学术著作,成果丰硕。另创作大量诗篇,描述他的隐居日常。可见,龙虎山堂与续钞堂是互为关联的。

如今在龙虎山堂遗址上重建的龙虎草堂,仍在庚续着续钞堂的一脉书魂。化安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曾见证过梨洲先生留下的足迹、抒写的诗文。后世的追思也终于有了一处安放之地,甚慰。

2024-07-27 □林亚斐 文/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6119.html 1 3 续钞堂钩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