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区,人们发现的青铜器一般是凝重雄浑的,在南方特别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早期青铜器,要小巧得多。
2024年3月至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荆州博物馆、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对慈溪市横河镇湾山南侧的湾山遗址开展了10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较多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其中有一枚保存完整的青铜鱼钩。
以往,余慈一带发现的先秦遗址聚落址主要分布在翠屏山东麓、南麓,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句章故城以及镇海九龙湖一带的商周遗址,翠屏山北麓以往发现较少。
这枚直接指向河流抑或海洋文化的青铜鱼钩,在翠屏山西北方向出土,说明了什么?
一处先秦聚落址的变迁
在湾山遗址,可以看到一处先秦聚落址的变迁。
该遗址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分布面积合计约3600平方米。遗址堆积深度0.5米-1.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5个文化层,除了春秋战国,还有汉六朝以及唐宋时期的堆积。整个遗址清理遗迹现象共计10处,出土小件标本近90件。
春秋战国时期遗存是最主要的。该时期遗迹现象发现有房址、灶、灰坑等。房址柱洞分布没有明显规律,结构不明;灶位于房址东北部。
出土陶器以印纹硬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为主,可辨器型包括鼎、罐、瓮、钵等。原始瓷以小型生活用具为主,可辨器型有碗、豆、盂、杯等。青铜器有铜锸、铃铛、鱼钩等。石器见有石斧、砺石。
这些小物件中,最吸引人的还属青铜种类,特别是一件鱼钩。该鱼钩制作精良,钩柄较大,呈弯弧形,内有倒刺,长4.2厘米,宽2.5厘米,距今2000多年。
“这件鱼钩保存非常完整,钩身两侧有范铸法留下的痕迹,当初可能是批量生产的,代表冶炼技术的成熟。以往宁波地区也发现过青铜鱼钩,保存这么好的还是第一次发现。”湾山遗址考古领队丁风雅说。
该遗址汉六朝时期遗存被晚期扰动破坏,仅存几处灰坑。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瓷器。陶器以陶罐居多,有少量砖、瓦。瓷器有碗、盘、盏、钵、罐等,以越窑青瓷为主。
唐宋时期遗迹仅发现灰坑2处,出土遗物有少量青瓷碗、盘碎片。
青铜鱼钩背后的渔业发展史
青铜鱼钩并不稀奇,以前在宁波沿海的象山、北仑、镇海都发现过。
全国范围来说,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贵池、辽宁大连、江苏句容、香港等许多地方,也都发现过青铜鱼钩。一般认为,偃师二里头发现的青铜鱼钩为目前已知最早,距今大约3500年。
从形制上来说,这些鱼钩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比如钩尖有倒刺来防止鱼逃脱、钩基顶端有凹槽用来捆绑鱼线。从北至南,由东到西,这些鱼钩放在一起,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2007年象山丹城塔山遗址出土的两枚商周时期的青铜鱼钩,因为形制和倒刺功能与现代鱼钩相差无几,虽然来自商周,曾被网友打趣说是看着像“上周”刚做的。
2020年北仑四顾山遗址发现的青铜鱼钩,形制与象山的非常雷同,不知道隔着象山港相望的四顾山人和塔山人当年有没有交流过。
湾山遗址发现的这枚青铜鱼钩,大小与之前发现的也基本相当。
“因为这次发掘的遗址现场没有冶炼痕迹,不确定湾山的这枚鱼钩是本地生产还是外来引进。”丁风雅说。
除了平行时空的比较,丁风雅提示,不妨再注意一下宁波先民捕鱼技术在时间轴上的演变。
“比如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先民会用鱼篓、鱼罩去捕鱼;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出土过很多陶网坠,说明他们会用渔网捕鱼;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鱼钩出现,说明钓鱼更加普及。”这些故事连起来看,无疑是宁波先民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生动缩影。
这一带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聚落址还是首次
宁波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总体而言并不太多。
具体在翠屏山周边,其北麓的慈溪曾发现过几个史前遗址。比如横河镇曾发现过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童家岙遗址,掌起镇曾发现4000多年前钱山漾文化时期的茂山遗址。
“历史时期,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聚落址,这一带本次还是首次发现。”丁风雅表示,以前这附近只发现过一些商周墓葬,比如距离湾山遗址2.5公里的乌玉桥桃园墓地,曾发现3座商周时期的土墩墓,缸窑山墓地曾发掘2座商周墓葬,“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没有发现过。”
湾山遗址弥补了这一缺憾,多种生活类遗物,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生活的日常,并体现出长期居住的属性。烧煮、贮藏、盛放,都有相应器皿,房址和灶也有可探查的痕迹,“为我们认识这一区域先秦聚落分布特征和时代变迁提供了新的材料。”丁风雅说。
还需注意的是,湾山遗址并不是一个连续性的遗址,春秋战国、汉六朝、唐宋时期,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割裂,“人类并非一直在这里生活。”
丁风雅举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的是原始瓷,汉六朝时期,用的基本都是本地产的越窑青瓷。后者多个盘、盏的底部都能看到陶质垫饼的痕迹,垫饼本身也有同步出土,可以还原瓷器烧造的过程。这一点也可与附近发现的几个同时期窑址连起来看。
记者 顾嘉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