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寻“猫”记

午夜拍摄的领角鸮

白天拍摄的领角鸮

□张海华 文/摄

“嗡!嗡!”夜晚的山林中,常传来这低沉、舒缓而有节奏的叫声,这声音可以传很远。我知道是谁在叫,但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去找它的,因为它通常待在高高的树上,总会被浓密的树冠所遮挡,很难找到。

但那天晚上,当我独自走在林中步道上时,所听到的叫声却显得特别响亮、清楚。显然,它就在离我很近的地方,而且很可能所处的位置并不高。于是,我悄悄循声前往,到了一个亭子边,听到的声音更响了。举起高亮手电,往亭边的古老的香樟上搜索,我赫然看到,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正从上面俯视着我!终于找到了,好可爱的一只“猫”!

夜探森林,撞见“飞猫”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到了,“鸟人”(指鸟类摄影爱好者或观鸟爱好者)嘴里的“猫”,不是通常所说的猫咪,而是特指一类会飞的“猫”,即猫头鹰。在宁波有分布的猫头鹰有十几种,在野外都不容易见到,我拍到过的有领角鸮(xiāo)、斑头鸺鹠(xiū liú)、雕鸮、草鸮、红角鸮、短耳鸮等少数几种。其中,领角鸮和斑头鸺鹠是本地相对容易遇见的两种猫头鹰,它们的叫声都很有辨识度:那“嗡,嗡”的低沉叫声,便是领角鸮发出来的;而斑头鸺鹠常于夜间发出一种快速的颤音,由于颇像轱辘滚动时发出的声音,因此斑头鸺鹠被古人叫做“鬼车”。

且说,前几天晚上,我一个人到北仑柴桥的九峰山中夜拍,那里古树参天,原生态环境非常好。晚上8点多,一走进林区,便听到“嘟、嘟、嘟”的持续叫声,我知道那是红角鸮在鸣叫,只是这声音比较轻微,显然那只鸟在远处的树上,难以寻找。附近也有领角鸮的叫声,而且不止一只,可惜听起来也离我比较远。

我边走边寻找其他物种,拍到了布氏泛树蛙、棘胸蛙、纺织娘、蝶角蛉等常见的蛙类或昆虫。忽然,附近突然响起了清亮的“嗡、嗡”声,一声又一声,简直就近在耳畔。我以前从未听到如此近距离的领角鸮叫声!

“今晚有戏!”我心中暗想。

我马上前去寻找,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这只领角鸮停在一根粗大的横枝上,离地大概只有七八米高。我举着手电,明亮的光线照着它,在这一瞬间,我与它四目相对,彼此都有点吃惊。好在,它并没有飞走,而是一直瞪着圆圆的大眼睛,有点好奇地看着我。

由于太激动,我的心在“砰砰”乱跳,手忙脚乱调整好相机与闪光灯的拍摄参数,举起长焦镜头便迅速按下快门。谁知,我在取景器里看到,快门速度居然只有1/7秒!这么慢的快门,是很难把照片拍清楚的。当时我心里又是着急,又是不解——因为,通常来说,既然装着闪光灯,那么在多数情况下快门速度应该是不会低于1/60秒的。拍了几张后,我赶紧检查相机与闪光灯,马上发现闪光模式错了。原来,在拍照的时候,我的头灯刚好顶住了闪光灯的一个按钮,于是闪光模式变成了“频闪”模式。在环境光线与拍摄距离都比较合适的前提下,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多次的闪光;但当时的拍摄条件并不好,以致照片都拍糊了。等我把闪光模式调整回来,抬头一看,这只“猫”早已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心有不甘,再次寻“猫”

撞见这么好的机会,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而导致拍摄失败,我自然心有不甘。次日,我约了朋友李超,再去那里拍猫头鹰。那天晚上,到了那里,在准备器材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悲剧”了:这回不是闪光灯设置错误的问题,而是干脆找不到闪光灯!我愣在车旁,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记得出发的时候是把充满电的闪光灯放在布袋里的呀,怎么就不见了呢?无奈,我只好安慰自己说,算了算了,就靠手电的光来拍吧!

一进入森林,倒是马上听到了领角鸮与红角鸮的叫声,可惜它们都在远处的山坡上。没办法,只好往前走走看看,来到瑞岩寺附近时,忽闻不远处传来了一长串颤抖的高音:“咕噜噜噜……”这是典型的斑头鸺鹠的鸣叫声。

我们加快脚步前行,随即确认,这只斑头鸺鹠就在寺院门口的大树上。遗憾的是,它藏身于浓密的树冠里,我们仰着脖子找了半天,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鸟。它一直在上面自在地鸣叫,我们却只能在树下干着急,后来只好无奈地离开。

沿着附近的山路,我们慢慢走着,四周没有人声,但螽(zhōng)斯、蛙类等都叫得十分热闹,两三只领角鸮也在远处此起彼伏地叫着。走到一个水塘边,又听到一只领角鸮就在身旁的杉树上鸣叫,可惜还是找不到它。就这样,在附近兜了一大圈,快到午夜11点了,我又听到不远处传来领角鸮的叫声。这声音听上去比较清澈,没有那种闷闷的感觉。我跟李超说,这只“猫”离我们比较近,而且它所待的位置应该没有枝叶的遮挡,所以声音的传播效果比较好。

果然不出所料,当我们来到一棵古树底下时,已百分百确认它就在我们头顶。雪亮的手电光射向树冠,却不见鸟影。正失落时,我忽然注意到,在接近树顶的枝桠上有个小小的褐色的身影。当即举起长焦镜头瞄准了它,果然是一只领角鸮!它那喉部一鼓一鼓的,正叫得欢呢。

忙乎了半夜,终于找到了,我们都很高兴。遗憾的是,它所处的位置非常高,因此哪怕很亮的手电照过去,光的衰减还是很厉害。我用了很高的ISO(感光度),快门速度还是只有1/30秒左右。好在相机的防抖性能非常棒,因此还是拍到了清晰的照片。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当时,这只“猫”是微仰着头在叫的,因此我们起初看不到它的眼睛,只能拍到腹部。我灵机一动,嘴里发出轻轻的“啧啧”声,就像在呼唤家养的小动物一般。它听到后果然低下了头,圆睁双眼,好奇地看着树底下的我们,甚至还微微摇摆了一下头部。那可爱的模样,实在是太萌了。我们拍了好一会儿,它一直很“乖”,没有飞走。后来,我们给手电换了电池,等再抬头时,却发现它已经不见了。

凌晨回到家,我一眼看到,那只闪光灯赫然躺在沙发上。唉,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会把它落下的。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领角鸮。这是一种中等偏小的猫头鹰(体长约24厘米),头顶具有一对“耳羽簇”(呈耳朵状的羽毛)。这对“耳羽簇”有时贴伏在头顶,有时则竖立如角;同时,在它脖子的位置,有一圈特征性的浅沙色领圈,故名“领角鸮”。这种鸟白天在树上隐蔽起来休息,其灰褐色的羽毛上有很多黑色及浅黄色的斑纹,看上去跟皴裂的树皮几乎一样,保护色极好;夜间活跃,捕食昆虫、老鼠等。

2024-07-2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5016.html 1 3 山中寻“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