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宁波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一座城市的创新授课模式探索

思政导师陈佳眉带领孩子们来到柔石故居纪念馆。

在宁波智造创新会客厅,感受新质生产力。

数次探访

挖掘宁波大地思政“内涵”

连日来,近500名学生登上“思政巴士”。同学们有的跟着思政导师来到社区,探索社区治理现代化;有的来到院士公园、周尧昆虫博物馆、人体生命科学馆等地,展开科学家精神探索之旅;更有同学追寻红色足迹,来到张人亚党章学堂、宁波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第一中心等地,聆听爱国故事。

一次次实地探访,走进宁波的大小地标建筑,在宁波办思政课,都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深层条件?

宁波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根脉,脚下的这片热土,红色遗迹星罗棋布。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见证那段峥嵘岁月,铭记那些革命先烈,共同汇聚成四明大地革命先辈的精神谱系;

宁波有创新探索的科学家精神,素有“院士之乡”美誉的宁波,诞生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波有与时偕行的宁波帮群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体现出的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始终将自身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未曾改变。

宁波有颇具典型的先进生产力,连续15年位居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宁波舟山港,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逾百的城市,让宁波在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上,有了持续发力的良好基础。

“干在实处,知行合一”是宁波文化的底蕴,也是宁波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原则。宁波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甬城大地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根脉”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把城市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开在四明大地上,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在“寻访松岙三杰”移动思政课上,奉化区居敬小学四年级学生马俊瑛和沈旭杨一路上拿着笔记本,十分认真地记录着,甚至详细地画下了卓兰芳当年被关押的监狱,因为他在狱中的坚贞不屈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沈旭杨说,这次思政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在奉化松岙还有这样的英雄人物。

“孩子回家以后跟我说她觉得很震撼,她看了介绍卓兰芳的小电影和展出,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奋不顾身的革命先烈。”马俊瑛妈妈告诉记者,女儿回家跟她聊起了自己对这堂思政课的感受,用了“震撼”一词。

带着求知欲,高新区求精书院的学生们实地参观雅戈尔5G智能工厂、宁波市智造创新会客厅,现场,聆听了思政导师和专家的介绍,甚至还沉浸式体验了其中的小项目,同学们眼中原本抽象的词语变成了现实。

在这样的思政课上,有前沿、有热点、有激情、有挑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国家、社会和自我的平台。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更易培养出理想、担当和情怀。

多方点赞

移动思政课“入脑入心”

“宁波帮”探索之旅是16条线路之一,开发课程的是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曼。杨曼还在课前课后做了小调查,对比感知教学效果。

参与思政课的27名小学生,此前了解“宁波帮”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书籍、手机等媒体(11人),其次是老师或父母(6人)和学校教育(4人),少有学生参加类似的思政课。询问他们更想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宁波帮时,27人中25人选择“宁波帮博物馆”,最期待的环节是互动游戏(5人)和校外参观(21人)。

思政课后,同学们对宁波帮的认识从“听说过”变成“感悟到”。20名小学生对宁波帮的最大感悟是“爱乡爱国”,7人选择“敢闯敢拼”。

这样的思政课,让小学生还想“再来一次”“希望参观时间再长一些”,让大学生为小学生宣讲“宁波帮”时感受到“吸收内化再输出的过程,也是深化认识再受教育的过程”。

第一次参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的杨曼觉得,这是有益的尝试,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在从高丽使馆遗址到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海丝文化探索之旅中,来自海曙区高桥镇宋家漕小学的30多名孩子,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历史沿革,还在指导老师乔文奇的引导下,思考海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

“我想成为一名人民海军!”“我想成为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现在的海洋污染严重,我将来想去保卫海洋!”说到未来的理想时,好几名学生这样说。

“我们学校将以此次巴士思政课为新的起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与社会各界、中小学的联系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新格局。”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靖国华如是说。

而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导师余瑜看来,把书本上、理论上的知识,演绎到现实生活和场馆中,移动思政课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创新。在行走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让老师们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论员“陌上青”对移动思政课大为点赞,他说:“如何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移动思政课找到了一种好的途径,那就是立足宁波大地办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让思政课通过巴士流动起来,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思政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立足宁波大地办思政课,未来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把思政课办得更大更好。”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反复实证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思政课

从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两次印发关于思政课的规范性文件,可以说,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把信仰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中。

“成为军人,保家卫国。”7月4日,移动思政课来到位于宁海城西的柔石纪念馆。一堂课毕,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学生林皓宇在签名板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的愿望,“听完思政老师讲述的柔石故事,我的内心更加坚定。”

16堂移动思政课上,像这样的感触还有很多。

“今天在老闺蜜咖啡馆里,我懂得了居民不仅仅是喝咖啡,更是在这里传递感情,这种美好的生活值得珍惜。”包宸睿同学在感受了万安社区的现代化治理后说。

“我突然发现科学家离我们有多近,榜样就在我们身边。”高新区实验学校孙心愉同学在参加了科学家精神探索之旅后说。

一棵树,根正了才能长得好,思想教育就是“根”上的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破解的是“青春的困惑”,扣好的是“第一粒扣子”。

移动的思政课,究竟带来了什么?

它将课堂搬到了实际场所,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分享感受,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国家发展,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

“如何上好新时代思政课,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融入生活,让社会生活走入思政课,让青少年在社会大课堂中去看、去听、去感受,这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马建青认为,“巴士思政”不只是课堂换了一个空间,更是创新了思政的育人空间,值得大家借鉴。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本质,更是“大思政”的意义所在。

记者 章萍 袁先鸣

李臻 王冬晓 王伟 朱琳 文

记者 张培坚 摄

2024-07-16 一座城市的创新授课模式探索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4056.html 1 3 行走宁波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