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宁波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一座城市的创新授课模式探索

从巴士开始的移动思政课。

在宁波帮博物馆,探寻宁波帮精神。

在社区感受先进治理方式。

电影《我要当老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角孙恒初入职场遭遇考核危机,面临思政课在吸引学生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于是,孙恒探索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内心、引导其树立正确学习态度,他的一系列行动,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孙恒探索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堂温暖人心的“思政课”。

怎么讲好思政课?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宁波也在尝试创新授课模式。

6月27日,“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正式启动,活动推出横坎头村循迹之旅、家国情怀探访之旅、海丝文化探索之旅等16条精品线路,由宁波的优秀高校思政导师领衔,带领全市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坐上巴士,深入甬城大地,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之美、红色之美、创新之美。

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他们将山河美景印在脑海,将红色基因注入血脉,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打开了一堂全新的“大思政课”。

一次尝试

办一场“移动”的思政课

坐上定制红巴士,寻访甬城大地,上一堂“移动”的思政课……

这段时间,宁波街头一辆印有“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 移动思政课”的巴士格外引人注目。这辆移动的思政巴士整合宁波高校、中小学校和社会资源,邀请高校思政导师、宣讲员、文化研究学者一道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多条思政研学线路。

其中,既有红色革命文化的探寻之旅,又有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之旅,也有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探访之旅。

开门办思政,学在天地间。走出校门、家门,大中小学生共同开课,让“大思政课”有活力、接地气、入人心,学生们在“行、体、悟、践”中爱听、受用、真信。这是宁波的全新探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那么,这堂移动的思政课到底是怎么上的?

“其实,我们宁波就有很多科学家,宁波被誉为‘院士之乡’,大家有没有想听的家乡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都是北仑的学生,大家有去过张人亚党章学堂,了解过革命人物故事吗?”“今天我们的旅程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之旅’,同学们,大家听过‘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吗?”

刚一坐进“思政巴士”,来自不同高校的思政导师就开始以提问的方式开启导读,将此行的目的地、探访对象和内容以及要完成的课程目标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一边乘车欣赏沿途风景,一边思考导师提出的问题,这种别开生面的“移动”授课方式很快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

思政课究竟上什么?

7月8日,思政巴士载着慈溪实验中学29名学生,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刘飞宇和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赵嘉蒂两位思政导师带领下,奔赴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启了三个小时的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之旅。有别于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这次思政课融“探馆+考察+讲授”为一体,打造“身临其境”的立体思政。

在现场,思政导师携大学生助教,带领初中生们在育人空间转换、育人主体翻转的开放课堂上,将“新质生产力”这一抽象的名词具象化,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家乡自豪感,立志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而努力!

为了上好这堂课,两位思政导师事先联系校外场馆,现场踩点,设计课程各个环节,精心准备。

“我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平时对国家政治生活热点关注程度不高,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较为薄弱。比如新质生产力,很多同学会觉得是个陌生的名词,但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就在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刘飞宇说。他带领同学们走进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区,在同学们看到智能儿童推车、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闸机、智能空气炸锅等科技应用于生活的实例时,刘飞宇适时进行解读分析并展望未来。同学们自然而然深刻理解了“新质生产力”,这堂课也水到渠成了。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新时代思政课应以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厚土壤,搭好“大平台”、建好“大课堂”、办好“大师资”、讲好“大思政”。

半个多月里,从千年古城的书香遗韵,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再到现代乡村的共富场景……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

半个多月里,从与院士“合影”,到在纪念馆里“寻宝”,再到跨海大桥监控指挥中心现场观摩……思政课走“新”也走“心”。

大中小学生跑好“接力跑”,让教学内容在各个阶段衔接融合、由浅入深,在社会大课堂里目睹时代大变迁、感受中国大发展,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由此,真理的味道“甜”入心灵。

2024-07-16 一座城市的创新授课模式探索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4055.html 1 3 行走宁波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