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

虚拟现实教室。 AI制图

AI(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AI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外语人才?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宁波高校采访外国语教育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在AI时代对于培养外语人才的思考。

对于学生使用AI工具

专家看法各有不同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陟教授,说到这样一件事。去年秋季学期,张陟教授布置了一篇英语作文,可面对学生提交的“完美”作业,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意识到学生一定是使用了AI工具。

“AI对教育的影响早有预见,技术对外语的影响也并非始于ChatGPT。”张陟教授指出,从早期的有道翻译到如今强大的ChatGPT,AI工具不断发展,满足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多元需求,影响力与日俱增。

面对AI的冲击,张陟教授始终秉持开放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善假于物,与其“对抗”AI,不如“拥抱”AI,将AI视为辅助外语学习的工具,就像大学生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一样。今年春季学期,他开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AI工具。

对于大学生使用AI工具,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育与英语语言文学系林宜瑾博士的态度较为谨慎,她不鼓励学生使用AI。“比如写论文,有的同学如果使用AI软件检查论文语法错误,这样是可以的。但如果同学在写论文时从第一步文章构思,到后期写作,大量使用AI工具,对AI形成依赖,久而久之自己失去思考能力,这就很可怕。”

AI能否取代外语学习?

专家表示无法取代

在AI时代,大家还需要学习外语吗?最终,AI会取代外语学习吗?

林宜瑾博士告诉记者,AI是无法取代英语语言学的学习的。大家应该认识到,英语语言学是一门语言的科学,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理解使用这门语言。而且,英语是由人类来使用的,总有新的问题不断被创造出来,语言在不断发展中。AI说到底还是机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AI就没法解决。

她举例说:“比如网上有个梗:‘夏天我们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我们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在不同场合下的一句话,只有人类是可以真正理解,而AI就没法理解在具体语境下的这句话含义。”

对此,张陟教授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解释道,外语除了工具性之外,还具备认知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等多个特点。外语学科涵盖语言学、翻译、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等多个领域,并非简单的语言工具。他说:“就像我们都会说汉语,但大学依然要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

AI时代的外语人才

要更强调“专业性”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外语教学有怎样的变化?在AI时代中,高校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对此,高校进行着积极探索。

林宜瑾介绍说:“我们的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考核方式,原来可能是以论文写作为主,现在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多样化,布置不太容易被AI完成的任务。”

“比如,我上的课是心理语言学,我布置的作业是研究语言行为实验,学生需要前期采集分析数据,将研究做成海报,并举办一场海报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学到更多,被考核的是这个过程了。”林宜瑾说。

张陟教授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AI的应用。无论是从事教学设计还是回应语法问题,AI都提供了高效的帮助。张陟教授认为,在AI时代,更强调“外语人才的专业性”。AI时代的“专业性”意味着什么?他强调AI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未来的外语人才要能精通母语与外语,要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要有灵活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更要有能够驾驭AI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仍然是供不应求

事实也证实了专家们的观点,或许,简单的外语工作会被取代,但优秀的复合型外语高级人才却是供不应求的。

2020年毕业于宁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建文,目前任职于吉利控股集团,负责过集团高层国际会议交替传译,集团年度工作报告等重要文本的笔译工作,还做过商务报价、商务谈判、商务协议起草与定稿等工作。

谈到AI对外语专业的冲击,李建文表示AI与外语专业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使用得当,二者可相得益彰,提高生产力。

“去年,我曾用ChatGPT翻译过一份英文合同,给我的感受就是,在很专业、很严谨的法律表达上,AI会出现一定的错误。比如Consideration一词,就被机翻成了‘考虑’,而在上下文语境中,实际含义是‘对价、报酬’。一般协议金额巨大,如果出现此类错误表达,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他说。

他介绍说,在商务谈判中,AI也无法代替专业人员,商务谈判要基于实际业务采用灵活策略,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李建文认为,AI对外语人才并非没有冲击,普通的,一般性的翻译工作很可能被AI工具取代,但优秀的复合型外语高级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

AI能发挥重要作用

但绝非万能

采访最后,张陟教授强调,AI的确能在知识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绝非万能。随着AI时代的全面到来,外语界更需要守正创新,培养能够促进传递情感、建立信任、达成共识的跨语言文化交际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运用AI工具,更要在机器智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使者,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与进步。

“目前,我们对AI抵触的最大原因,是AI没有完善的监管。”林宜瑾表示,“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AI?在什么范围可以使用AI?使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未来使用AI的掌控权,要在我们的手里,人类不能放弃自己的思考,放弃自己的创造力。”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通讯员 胡佳

2024-07-1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3310.html 1 3 AI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