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师开课!

潘公凯教你看懂中国写意水墨画

讲座现场。

如何看懂中国写意水墨画?7月8日下午,宁波美术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著名中国画家、艺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潘公凯为市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鉴赏讲座。本次活动也是我市“文艺大师开课了”的第三场活动。

“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一个高峰,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卷轴画史料始于东晋的顾恺之,他笔下的人物车马、山川树木,开启了中国绘画充满生机、流动的浪漫主义的诗意表达。”讲座开头,潘公凯为大家梳理了从汉魏至唐宋,一直到元明清时期,中国书画笔墨演进的概况。

潘公凯认为,到了宋代,文士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开始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提出了新的绘画观念——“写意”。

所谓“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此时绘画审美注重追求气韵生动。在宋元转折中,苏轼和米芾为先导,赵孟頫身体力行,元四家创成范式,文人画终成元以后绘画史的核心与主脉,成为人类精英性视觉文化的宝贵遗产。

谈及现代中国写意水墨画,潘公凯忆起父亲潘天寿的笔墨气韵以及自己的家学渊源。

“简洁明确,这是父亲绘画最基本的特色。他的作品,笔线和墨块画在纸上,黑白分明,清晰肯定,毫不含糊,颇为简练,且雄健刚直。”潘公凯回忆道,“父亲画画,总是力求刚健而得其风骨。如老树枝干,有许多飞白,运笔的变化也很微妙,使转、提按、顿挫浑然一体,难以分辨,而气韵却已全在其间。”

潘公凯说:“在父亲的引导下,我自小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潜心钻研绘画,还勤练书法,父亲时常会帮我找一些字帖之类,还告知我,书画同源,需多下功夫。”

潘公凯一边讲述中国画史,一边为现场观众传授中国画鉴赏之道。

他支招道,“我们当代观众对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写意水墨画的欣赏、解读与体验,是要基于对两千年美术史的基本了解之上的。需将画家和作品放到美术史的长河中,看他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氛围中,与前后左右其他画家作品的比照关系。看他是否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意义和里程碑性的艺术价值。”

潘公凯从悠久的中国绘画史起伏变迁中,选取最主要的转折关键和里程碑式的艺术家作品进行精辟分析,让观众们找到看懂写意水墨画入门的途径,“如果想要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还需大家花更多时间深入学习。”

“那么,现当代的中国画家们在如此深厚系统的传统成就之上,如何思考探索在继承基础上的推进与变革?”讲座中,潘公凯抛出了这个时代之问。

潘公凯用在宁波美术馆展出的三幅《快雪时晴图》,展示与解析中国画写意笔墨的传承与演进。

眼下,“图画真解”潘公凯艺术大展正在宁波美术馆展出,三幅《快雪时晴图》国画并排悬挂在展墙上。其中左面第一幅是清初八大山人的《快雪时晴图》(打印稿),中间一幅是我国近现代书画大师、潘公凯的父亲潘天寿创作的《快雪时晴图》,最右边一幅是潘公凯创作的同名作品。

为何要把三幅不同时代画家绘制的同名作品放到一起?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书画鉴赏门道?潘公凯娓娓道来。

八大山人的《快雪时晴图》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作品,这是其65岁时画下的倚树危石水墨画。作品中,倚树危石上大下小,摇摇欲坠,造型夸张,物象特点和情感鲜明突出,构图简略奇突,用笔凝重清润,墨色淋漓流动,形成朴茂雄奇的格调。

20世纪60年代,潘天寿在参观上博时看到八大山人题为“快雪时晴”的焦墨松石图,立刻被作品中清冷孤寂的风格所感染,佩服之余,回到家中随即创作了一幅焦墨山水图,也就是画展中间的这幅作品。

两幅作品虽然画面安排不同,但精神取向完全一致。

潘天寿的这幅《快雪时晴图》,是想采用焦墨的颜色对比表现出雪意。潘天寿曾谈到他对自己的这件作品十分满意,潘公凯也认为这是父亲最好的作品之一,完全是用处理焦墨的画笔来显示功力和内在的品格与趣味。

潘公凯受到以上两幅作品的启发,也创作了一幅焦墨写意残荷,以深黑与雪白的强烈对比来衬托雪意,将松石改成残荷,但传达的情愫仍是清冷孤寂的格趣。

潘公凯介绍,这三幅作品的时间跨度是三百余年,其笔墨技法的传承既具有严谨的法度与文脉连续性,又内含不同时代审美追求的精微表达,作品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拟”——模仿的不是表面的构图笔法,而是前人的内在精神、高雅人格,是对前辈大家人品画艺的钦慕与传承。

记者 黄银凤 施代伟/文 唐严 崔引/摄

2024-07-09 文艺大师开课!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62615.html 1 3 潘公凯教你看懂中国写意水墨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