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节虫,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类以善于拟态著称的昆虫。确实,竹节虫很常见,也很有名,可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人(哪怕是资深的自然爱好者)能叫得出身边某种竹节虫的具体名字——大家总是说,瞧,这里有一只竹节虫!而不是像看见其他昆虫时会说:瞧,有只碧凤蝶!或者说,那儿有只晓褐蜻!
我也是一样。尽管我拍摄宁波的野生动植物已有近20年的时间,而且近些年来也很关注本地的昆虫;同时,也无数次见过竹节虫,可是,多年来,我竟叫不出任何一种竹节虫的大名。不过,最近的野外夜探,激发了我一窥竹节虫世界的兴趣。
A
夜探山林,偶遇各种竹节虫
6月底的周末,我和阿则一家到海曙鄞江镇的四明山里夜探。阿则还在读初中,但早已是一个昆虫迷,对自然探索与摄影都很有兴趣。那天,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熟悉的山脚古道边,原本是想寻找、拍摄中国雨蛙——这是一种体长才3厘米出头的绿色小蛙,其雄蛙爱在五六月的雨季大声鸣唱,故在这两个月内比较容易循声找到。往年6月,我总能在那里见到中国雨蛙,但这回实在有点出乎意料,居然连一只雨蛙都没见到!
我们在那里慢慢走,认真倾听,但一直没有听到雨蛙的响亮叫声,只听到布氏泛树蛙、泽陆蛙、天目臭蛙、饰纹姬蛙等蛙类的鸣叫声;同时拿着高亮手电来回“扫描”路边的植物,唯恐错过一只隐身在绿叶中的雨蛙,但很遗憾,两个小时下来,也是一无所获。
不过,虽然没有找到雨蛙,但在这仔细搜索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大量竹节虫。说实话,以前夏天在野外夜探,见到两三只竹节虫是常有的事,但那个晚上,我们竟然见到了20多只!这个数量真让我有点吃惊。它们基本上都在“干饭”,即在啃食树叶,那吃相跟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相似。如果光从形态上看,这20多只竹节虫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它们的外表具有显著的不同。
A型,也是最多见的,其体长目测接近10厘米,身体略显宽扁,具有不显著的“竹节”,无翅;不同个体的体色比较多变,有浅褐色、红褐色,也有鲜绿色。褐色的应该已经是成虫,而鲜绿色的还是若虫,即幼虫。竹节虫是属于“渐变态”的昆虫,要经过多次蜕皮,才会变为成虫。
B型,也比较多见,但数量要少于第一类。其体长略短于A型,身体看上去为“细瘦”形,背部为绿色,体侧为红色,“竹节”明显,无翅,未见体色变异的个体。总之,看上去极像一根细小的竹枝。
C型,当晚只看到两只,是阿则发现的。当时,我们正在拍A型竹节虫时,阿则忽然喊了一声:“呀,这里还有一种竹节虫!”我低头一看,却没有发现什么。阿则用手一指,说:“这不是吗?”天哪,这下我才看清了,这哪是一只虫,这不分明是一小截木棍嘛!它的体长约为4-5厘米,短而粗,无翅;身体深褐色,略偏红,有黑纹。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身上有不少短小的棘刺,看上去太像那种带刺的树枝了。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竹节虫。正拍着,阿则忽然说:“还有一只!”果然,就在离第一只不到一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只一模一样的多刺的竹节虫。
于是,当晚就成了“竹节虫之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见到这么多竹节虫,它们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B
识别“身份”很不容易
回家后,我不仅整理好上述新拍的竹节虫图片,同时也把以往拍的竹节虫照片也尽可能找了出来,结果又发现了D型与E型。D型竹节虫的外表有点像A型,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它们是有翅膀的(虽然通常处于收拢状态,很不明显);E型则与前几类都不同,为“干瘦细长”型,无翅,体色为深浅不同的褐色,而无绿色与红色斑纹,故像极了毫无水分的枯枝。
有趣的是,和阿则一家夜探之后的次日晚上,我又和朋友李超一起到四明山里夜拍,拍到了正在交尾的一对竹节虫。当时看到后便大吃一惊,原来,A型和B型是同一种竹节虫。也就是说,A型是雌虫,B型是雄虫。由于雌雄异型,差异很大,才让我一开始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竹节虫。
然后,我便开始翻大部头的昆虫图鉴,企图“按图索虫”。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书中记载的竹节虫种类不多,且图片也不丰富(比如说,往往只有雌虫的照片,甚至只有若虫的照片),描述也语焉不详,因此给核对造成了很大难度。
当然,也不是毫无所得,至少我从书中了解到,辽宁皮䗛(xiū)、棉管䗛这两种竹节虫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也有。经上网搜索对照,我觉得,A型和B型很像是辽宁皮䗛。后来,我又发图片给宁波的资深昆虫爱好者舒适,向他请教这一问题。舒适说,他此前也就此咨询过很多人,目前可以确定是皮䗛属的没错,但不能保证就一定是辽宁皮䗛。他还说,目前竹节虫是个冷门研究领域,专门对此进行系统分类的人很少;现存肯定有很多未被描述、发表过的竹节虫新种,只是难以确定而已。
另外,D型很可能是棉管䗛,E型则未知。
这里重点说一下C型,因为这种竹节虫的辨识度很高,身上居然长刺,不过我在昆虫图鉴上没有找到类似的竹节虫。后来上网搜索,倒是无意中读到“上海植物园”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在上海植物园中有一种名叫“新棘䗛”的野生竹节虫。我一看图片,它与C型的特征高度吻合,且分布地也离宁波很近。因此,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C型就是新棘䗛。不过,得说明的是,新棘䗛是竹节虫的一个属,即“新棘䗛属”;至于C型是这个属里的具体哪一种,我又不甚了然了。
但不管怎样,经过一番努力,我至少还是解决了大部分的谜团,心里还是挺欣慰的。最后,再结合我的野外实际观察,讲一些跟竹节虫有关的知识点或者趣事:竹节虫又叫“䗛”。“䗛”这个字,跟“修”同音,即“修长的虫子”的意思。竹节虫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白天隐蔽在植物丛中休息,由于拟态效果极好,故难以发现。它们晚上出来活动,主要是觅食、交尾,其食物通常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叶片。很多竹节虫没有翅膀,故不会飞,某些有翅膀的种类会突然张开翅膀,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吓退天敌。竹节虫在受到惊动时,常会将一对前足向前伸直,作僵硬状,让自己变得更像一根树枝。有时碰到树叶之后,竹节虫还会主动顺势跌落,隐身于灌木丛,那就更难找到了。我在夜间曾见过边走动边“跳舞”的竹节虫,原来,它这是模仿在风中摆动的小树枝呢!
竹节虫的世界,真的非常有趣,我以后还会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