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涛,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从朋友圈的几段文字发展到洋洋洒洒千余字,赴美交换学习的蔡晨硕和室友李林涛总以这样的方式通信往来。他们是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的大学生,两人是室友,亦是知音。
目前,蔡晨硕已经回国。7月4日,记者采访了这两位学生,了解了发生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故事。
在深夜的自习室 他们从陌生到惺惺相惜
“李林涛,2022级阳明创新2班,物理学。”
“蔡晨硕,2022级阳明创新2班,英语。”
这是两位“主人公”和对方说的第一句话。李林涛和蔡晨硕成为朋友的契机,是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班级,并成为室友,但这并不足让他们成为知音。
他们在寝室外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分班后的第一次班会课上,蔡晨硕上台竞选班长。“自信、主动、文采好”,这是李林涛对蔡晨硕的第一印象。
他们从陌生到相互欣赏、惺惺相惜,是在深夜12点的自习室,没有相约却相遇频繁。“李林涛身上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很沉稳的魅力。”蔡晨硕说,自己缺少一种像对方一般定下心来的力量。
李林涛爱好摄影,选修了摄影艺术课,并参加了宁波市的摄影节,有3份摄影作品成功展出。蔡晨硕评价李林涛“君子藏器于身”。学习上,比起快速过完知识点,李林涛更喜欢一页一页认真阅读下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起快节奏地完成,慢节奏地推进于他而言效率更高,“安心做好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
蔡晨硕则很少给自己设限。在美国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国内外伙伴共同推动浙东蒙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常与中外人士分享各自文化、个人成长中带有启蒙意义的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带领美国学生一起学习《三字经》部分内容,介绍了宁波作为院士之乡的悠久蒙学教育历史。他们也会跟我聊聊他们从小听的故事,我喜欢用这种方式了解文化的多元,让自己更包容,视野更开阔。”
是“玩梗”,也是分享日常 用文字传递跨越大洋的兄弟情
“亲爱的硕,现在是旧金山时间上午11点整。两天后的此刻,你已经到达旧金山。为了期末复习,我们调整了时差,从旧金山的早晨8点开始,认真学习到了现在。衷心祝愿你在太平洋彼岸4个月的旅程万事顺遂。”
这是开启两人在微信朋友圈里交流的第一封信,那时候蔡晨硕决定赴美交换,李林涛发了这样一条内容。
“这种感觉很奇妙,可以说是有点舍不得,但又很希望他顺利地去完成自己想要的旅程,所以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封信。”李林涛说,选择这样的形式也与蔡晨硕的爱好有很大关系,“他对篮球十分热爱,也是一名资深球迷,所以,我选择用社交软件上的热梗‘亲爱的××’为开头。”
后来,到达美国的蔡晨硕开始沿用这样的方式和好友分享生活。在来往的信中,蔡晨硕分享初学如何使用烤箱,调侃自己“加州厨子履新救火队长”;分享学习知识时的心得体会,学会谦逊而好奇地探索世界与人生;分享凌晨4点的伯克利和旧金山的海。
李林涛则分享留校备战比赛,寻找适合的地方下馆子;配图是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春运时的扶梯和甬城的雨。
李林涛评价蔡晨硕是一个想好就去做的人,蔡晨硕却笑道:“李林涛话少,但想得比我清楚,我话多,但是想不太清楚。”
偌大的社会里,不同的文化交际中,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他们不断写信,直到把距离写完,把离开的时间写短。
畅想未来,李林涛希望能顺利读研,之后再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蔡晨硕则想先学好专业课,把手上的挑战杯项目做到尽善尽美。祝福这对好兄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路生花。记者 林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