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9版
不怕牺牲
张困斋生命的最后一站,是上海浦东戚家庙。他和战友唱着歌慷慨赴死。如今就义地变成了繁忙的写字楼,当年一起牺牲的12位烈士纪念碑设在了不远处的世纪公园。我们去探访时正值初夏,一路鲜花灿烂,游人如织。
75年前的初夏,烈士被秘密杀害。上海解放后,李白夫人裘慧英、张困斋母亲张老太太,秦鸿钧夫人韩慧如到处奔走,寻找烈士遗体,终于在戚家庙得到线索。张老太太年事已高,被劝留在家等消息,她怕别人认不出,对韩慧如说:“困斋的裤脚是我亲手缲的边。”
铁锹挖开戚家庙后战壕上的浮土,张亚圣找到了张困斋的遗体,上面弹痕累累,烈日下乌黑的镣铐格外醒目。张老太太听到消息后晕了过去。
韩慧如曾和丈夫一起被捕,后来在回忆录里,她写下了张困斋在监狱的最后时光:
“不管敌人看管得多么严紧,我们会利用一切机会用手势表情彼此示意,或悄悄地对答几句。张困斋同志看到我第一句话就问我‘你受过刑吗?’我点点头,他又问:‘身上伤得怎样?’我回答不要紧。我看到他俩身上受伤那么严重,每一个动作都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秦鸿钧同志不断吐出带血的痰,张困斋同志不停地咳嗽,我知道他们的肺部已被辣椒水灌伤了。这时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分担或减轻他们一点肉体上的痛苦。我想自己省下一点开水,给他们多喝点,润一下喉咙,可能会好点。他们说不能多喝水,免得多上厕所,增加肉体上的痛苦。有一次,我抓紧机会多讨了一点开水,想用热毛巾给他们捂一下被打伤的腿,稍微活活血。当我端着热水放到张困斋同志身边的时候,他小声对我说:‘你给老秦弄吧,不要照顾我了。在敌人面前,你要表现出极端恨我的样子才行。’(意思是要我装着恨他,表示是他牵累了我们。)我的热泪止不住簌籁地流了下来。
“又一次,我们三个人被提去审问。鸿钧首先被叫进去。我和困斋默默地坐在灰暗的小房间里等着。我仔细地看看困斋同志,看到他苍白消瘦的脸上布满了红点。我问他:‘这是怎么弄的?’他说:‘这是臭虫、虱子、蚊子咬的,没什么了不起,拷打都不怕,还怕这些小虫子吗?’他接着说:‘思想上要有准备,这次审问可能还要受刑。’我听了,心里一下子揪紧了,天哪,可别再折磨他们了,他们经不起再次受折磨了。最后,困斋同志劝告我不要惦记两个孩子,会有人照顾他们的。这几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1949年5月7日,35岁的张困斋与秦鸿钧、李白一起,被国民党枪杀。牺牲前,他们举起带镣铐的手唱着歌,高呼口号,举枪的人,手都在抖。
5月27日,上海解放。张困斋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75年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陈挥在烈士家乡总结烈士的一生:“他穷其一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融入了生命,也融入了我们党百年进程的血脉根基。”
张困斋,又名人杰。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壮哉,“人杰”!
那片土地上的家国天下
寻找张困斋,最后我们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北仑区小港街道衙前村康乐桥。
康乐桥,衙前村一座不起眼的小桥。1914年,张困斋就在这出生,在小桥流水边留下过蹒跚学步的脚印。但他两岁就跟着父母去了上海,张家旧宅也早在数十年前就归尘于岁月。目前衙前村已整体拆迁,即将取而代之的是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要在时代巨变中寻找一个世纪前的印迹,很难。
但这里人人都知道张困斋。
“宗谱上有啊。你看,我和他不但同一族,而且同一房。”小港街道《衙前村志》编委会顾问、张氏属人张培龙拿出了《清泉张氏宗谱》。
《镇海县志》记载,这片区域唐代就开始制盐。宋代设清泉盐课司衙署,元后期安徽人张子忠任清泉场司盐令,为官廉正,百姓称颂,这是“清泉张氏”的由来。
最早的宗谱完成于清康雍年间,之后多次续谱。第三次续谱的正是张困斋的祖父张汝蘅。在他夙兴夜寐两年续成的宗谱里,记载了一个地方早期“宁波帮”的奋斗足迹,也留下了一个家族爱国诚信、开拓进取和乐善好施的传统:比如因为拾金不昧受到赏识赢得第一桶金的酱园老板张梓林,比如事业有成后在家乡修桥铺路、浚河、筑海塘的张锡伟,比如一门三举人的佳话和实业救国弃仕从商的抉择……
这一版宗谱于1909年完成。那是宣统元年,张困斋还没有出生,末代皇帝刚登基,改天换地的革命还在酝酿,时代的风起云涌,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第四次续谱2009年完成,出资和组织者是海天集团创始人张静章。他也是清泉张氏后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创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讲着宁波话将事业做到全世界,然后组织编委会历时三年搜集后代4500余人完成宗谱四续。
两次续谱,百年光阴,换了人间。
四续宗谱完成后,每家一本,很多人翻开后惊讶发现,童年看过多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原型之一竟是他们同祖同根、血脉相连的亲人。
张困斋父母和妻子的墓还在故乡,亲人后代每年都回来,清明也有村民自发祭扫。2013年,衙前村成立了北仑第一家文化礼堂,张困斋的照片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
今天,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就在这里举行。人们从各地赶到小港,寻找、追忆、挖掘、传播……关于张困斋烈士的纪念馆正在他的家乡宁波北仑小港积极筹建。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从甬江到黄埔江,即便烈士只有短暂的时光留在家乡,但你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脊背直、目光远、胸襟大的身影来自哪里,看到那些坚持与勇敢、热爱与眷恋的源头,看到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如何源源不断地孕育生机。
在英雄的出发地,我们血脉相连,骨肉偎依。
记者 樊卓婧 陈烨
通讯员 陈超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