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运河人家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特别报道

你好,中国大运河

全国九家运河沿线媒体联动 记录大运河与你我的故事

人物名片曹艳红北京通州“曹女阳光农场”主理人

人物名片陈晨生长在天津杨柳青镇十六街的90后,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

人物名片王少华河北沧州人,沧州大运河“专职摄影家”

人物名片段义超山东济宁“港航润杨6020”号集装箱货船船长

人物名片王俊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文保科工作人员

人物名片方学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致富头雁,助千年古村奔新生

曹艳红一家,在北运河边沙古堆村传承到第九代人

沙古堆村这一段大运河,被称为北运河。顾名思义,这里已经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

80后曹艳红是土生土长的沙古堆村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CBD的广告公司任职,薪酬丰厚。“我感觉还是离不开运河边的这片土地。”起初是帮助村民在网络平台销售樱桃,2019年曹艳红正式辞职返乡创业。如今,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人”,开农场、办民宿、搞电商,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让这个运河边的千年古村焕发新生机。

2021年9月20日,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沙古堆村距离园区只有十多分钟车程。曹艳红敏锐地抓住商机,为去往环球度假区的游客提供接送、订票等配套服务。很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挤满了她的民宿。

午餐,有包船顺河而来的游客,品尝运河家宴。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在沉寂80多年后实现旅游通航,从通州古城一路乘船南下直达河北香河。运河通航,途经沙古堆村,带来新的商机,乘船、游览、采摘、美食,形成产业链式旅游服务。

在曹艳红的带动下,村里的大娘在厨房里施展厨艺、大爷在农场帮忙种植、小媳妇打理民宿、小伙子负责开车接送游客……村里的民宿从一家变成了多家,原本习惯到城里闯天地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运河和环球度假区双重旅游特色的加持,在整条京杭大运河沿线也属罕见。曹艳红的农场和民宿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客,“游客来感受属于沙古堆村的北方运河文化,我也会向他们取经,问问大家的乡村民宿和农场是如何运营的。”

有来有往,就像运河一样。只不过,以前运河连接起南北中国,现在运河成了一根纽带,已经能联通全世界。

北京晚报记者 孙毅

百年法鼓,老曲儿奏响运河新音

周六傍晚,当晚霞的余晖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渐行渐远,河岸边杨柳青镇的院落里传出阵阵鼓乐声,从零星试练的敲击吹奏到试音、演练,再到传统曲目的整段演奏,忙碌了一周的老十六街乡亲们正从各自家中赶来,一起排练、切磋东寓法鼓的演奏技巧。

“我小时候,身边的长辈几乎都能演奏至少一种乐器,包括鼓、钹、铙、板、笙。”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陈晨,深刻感受着东寓法鼓在运河人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源自漕运文化的音乐形式更是让一代又一代杨柳青人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运河畔独特的文化记忆。

2008年,杨柳青镇迎来宅基地建设高潮,农民们纷纷离开老街,搬到新的居住区,改善了居住环境,但对于东寓法鼓来说,却自此失去了生机。

“大家搬走后,以前天天响在耳边的法鼓也听不到了。”陈晨的这种惆怅很快得到老街坊们的响应。于是,2012年陈晨牵头与各级部门沟通,几经周折,终于在2015年将东寓法鼓老艺人及各方人士再聚一堂,重新恢复了“东寓法鼓音乐老会”。从1755年创立至今,穿越近270年运河时光而来的东寓法鼓,在如今的新时代之中,陈晨和他的法鼓会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大运河申遗为沿岸的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近两年东寓法鼓也被评为西青区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发展机会。通过市场途径对民间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的方式,既能提高文化项目的知名度,也能满足从业人员的生存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每日新报记者 安元 李文博

我家就在河边住,万千照片拍变迁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一首《夜过沧州》,描绘出昔日沧州的运河胜景。

王少华生于1950年,11岁时跟随家人从任丘老家来到沧州市区,第一次看到大运河。

彼时,运河上“货船穿桥而过”的“新奇”画面,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两岸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两岸的树密密麻麻。

长大后的王少华当兵入伍,在部队里他学习了摄影技术。1976年王少华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沧州市的红星电影院,他的家就住在运河附近的文化胡同,距离运河边也就3公里。再次见到运河,王少华脸上写满了失望和难过。这个时候的运河几乎干涸。岸边成了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无人愿意靠近。童年记忆里那个风光优美的运河画面开始渐渐消失、远去。

1987年王少华成为沧州日报摄影记者。他拍摄运河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运河真正成为王少华拍摄“主角”始于2005年。那一年,中国大运河准备申遗。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王少华激动得一夜未眠。之后,他拍摄大运河的次数更多了。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在王少华拍摄的上万张运河相片中,大运河沧州段每一年都在变化,不断“蝶变”。翻看王少华最近拍摄的大运河沧州段相片,上面是潺潺碧绿的运河水,清幽舒适的绿茵地,古韵浓郁的老建筑……在他的镜头里,曾经的干涸河道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在变美,童年里的大运河又“回来”了,变得更“新奇”了。

燕赵都市报记者 边义婷 任利 刘世鹏

三代生活运河上,如今船里有“两室一厅”

一年中,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装货、航行、卸货,周而复始……这就是大运河上跑船人的日常生活。

6月4日早上7点,济宁港航龙拱港内,港口的红色桥吊正将一个个集装箱逐一吊运到船上。段义超正在做离港前的最后准备。济宁“港航润杨6020”号长68米、宽20余米,载满了70多个集装箱,驶向常州,航程需要6天,途经徐州、宿迁、淮安等地。

“起锚!”集装箱吊装完毕,段义超对二副王广亮大喊一声,王广亮发动机器拉起船锚,段义超轻转船舵,船缓缓离港,不久便驶入位于济宁太白湖旁的运河主航道。

段义超是个标准的山东汉子,高个头,身体健壮。段义超说,开船最磨人耐性,心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从济宁到常州开车只需6个半小时左右,而这艘集装箱船要在运河上行驶整整6天时间。

段义超和妻子刘立侠、王广亮和妻子蒋传美,两对夫妻就是这艘船上的全部。

“我已经是第三代跑船人了。”刘立侠说,她就出生在船上,家里世代以船为家,从捕鱼慢慢转变成航运。段义超这些年开的船一艘比一艘大,船上的条件也一次比一次好。“现在的船,驾驶室从船尾挪到船头,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饱受发动机噪声之苦,休息空间越来越大,船上也建起了两室一厅,各类电器都非常齐全。”

京杭大运河,默默流淌了2500余年,如今依然一片繁忙。这条千年运河,承载了几代跑船人的梦想。在山东济宁,有近7000艘船只常年穿梭于运河之上,运煤炭、运沙土……它们是水上运输的主力军,更见证了运河之变。

齐鲁晚报记者 李岩松 冯沛然 李家澍

从年少到未来,我与大河共徜徉

“讲到隋唐大运河,恐怕学历史的没有人不知道吧,这中学课本都讲过。”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提起大运河,王俊化身成了中学历史老师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更是抓住一点饶有兴趣地展开。

作为郑州古荥人的王俊,从小在运河旁长大,工作前的20多年却对运河历史一无所知。2008年后,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时任馆长阎书广的带领下,大运河郑州段的探索发掘工作才逐渐被考古人所重视。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监测和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指导意见(讨论稿)》,大运河郑州段发掘、保护工作被推上了“快车道”,以后,与大运河郑州段有关的历史知识才如雪片般向王俊飞来。

这个运河畔长大的女孩,终于在而立之年前,逐渐看清了“运河真身”。在国家、省市文物单位的推动下,标准化大运河监测室、档案室被紧张有序地建立。郑州市考古研究院也开始带队“下河”,探河床、寻遗址、找文物。长达20公里的通济渠地面水工遗存被确定,运河有关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随着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展示和阐释工作不断深入,40余组世界遗产形象展示标识、3处大型展示壁在运河沿线纷纷设立,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更多民众前来了解运河,保护运河。

运河河道景观提升与美化工作让运河畔变成了“小公园”。王俊说,每到节假日能看到许多家庭到这里露营,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

郑州晚报记者 李居正

人生里的三条“船”,通往传承之岸

扬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被视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的传承人,方学斌自小生活在扬州市江都区,千年的运河、金银细工的技艺,是他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喝运河水长大”的方学斌最爱玩的场地是运河船只。“我小时候经常去河边,看那些停在岸边的运输船,我们几个小朋友都喜欢跑上去玩,动不动就被船夫撵下去。”方学斌回忆说。其实船上没什么好玩的,却是他看世界的“眼”。作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船去过很多他没去过的地方,船夫的三言两语里描绘出的世界“令人羡慕”。

1975年,高中毕业的方学斌进入江都金属工艺厂学艺。扬州地区的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水平历来很高,他们厂当时承接的都是出口创汇的单子。

“厂里很多师傅是从上海请来的,有很多厉害的高手”。给师傅们打了整整三年下手,方学斌熟悉了金银细工制作的各个环节,开始独立创作了。《汴河客舟》取材于《清明上河图》中宋朝豪华游览官船形象,在尊重宋代造船法式的基础上运用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再现了宋朝平底内河纤拉游船的形态。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方学斌决定制作一艘隋唐风格的龙舟。龙舟具体的样子没有图片记载。为寻找创作依据,方学斌到多个博物馆查阅资料,走访众多专家,几易其稿才设计成形。耗时6年,长6米、高4米、宽2米的《大运之舟》问世了。龙舟上有亭台楼阁,内设柱廊、门窗,门可开启,窗可转动。

2015年,《大运之舟》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金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

扬子晚报记者 成沫

2024-06-25 全国九家运河沿线媒体联动 记录大运河与你我的故事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9916.html 1 3 你好,中国大运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