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父亲的绘画

□胡白水

父亲兴趣广泛,业余爱好众多,其中一项便是绘画。父亲的绘画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而他的绘画故事在我脑海里却积存了不少。今天,我试着把这些零星故事以《父亲的绘画》为题整理成文,以实现我多年的愿望。

我父亲爱好绘画很可能是受我祖父的影响。祖父英年早逝,我没有见到过。听父亲讲,祖父喜爱绘画,经常绘些梅兰竹菊、花鸟虫草等。为了绘好竹子,祖父特地在书房窗外的墙角边种植了竹子,以便观赏与临摹。由此看来,祖父对绘画已经超出一般性的喜爱。

喜爱绘画的祖父对我父亲的影响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祖父手把手地教过我父亲绘画,使我父亲从小喜爱了绘画,学习了绘画技能。另一方面,就是祖父喜爱绘画的基因遗传给了我父亲。

祖父确实有喜爱绘画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这不光发生在我父亲身上,也体现在我三叔和四叔那里。在三叔和四叔很小时,我祖父已去世,他俩很少或者没有得到过我祖父的绘画启蒙,后来却不一而同地都对绘画产生兴趣,这只能说与我祖父基因遗传有关了。从事机械制造的三叔所绘的水彩写生画,绘出了浓厚的水彩味;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叔不但绘画,而且还搞美术理论研究,发表过多篇美术论文。我记得,每当四叔拿着自己的作品来我家请教我父亲时,他们兄弟俩会围绕美术理论、绘画技能等问题和体会聊上大半天,连吃饭都要请好几次。

我听到有关父亲最早的绘画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浙江省镇海中学刚建立,担任校教导主任的是师从徐悲鸿、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周老师。周老师经常带着一位美术教师写生、作画,也为师生画肖像,时任数学和物理教师的父亲有空也参与其中的绘画。师生们赞赏他们三人的画作,暗称他们三人为“绘画三杰”。我想,未经专业训练,单凭自己喜爱,仅靠业余自学,父亲能把画绘到这个份上,肯定已勤学苦练了好几年。

父亲绘得最多的是油画,其次才是水彩画、铅笔画、钢笔画等。父亲的油画分别绘在硬纸板上、画布上及墙壁上,我看到最多的并留有深刻印象的是前两种。我最早看到父亲绘画是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是父亲在硬纸板上绘油画。现在我想,从当时父亲使用的已非崭新的画笔、颜料、调色板来看,父亲在此前已多次绘过油画了。

父亲在硬纸板上绘油画的内容,主要有静物和人物写生、照片临摹及自画像。在人物写生中,父亲曾叫我和姐姐做过模特儿,但我年幼好动马上被父亲换了下来。在照片临摹中,父亲主要临摹人物的半身照,其中有我一周岁半的大胖照。虽说是临摹,却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父亲都把黑白照绘成了彩色画像。自画像就是父亲对着镜子绘自己的头像,这让我颇感新鲜。

用硬纸板绘油画比较简便和经济,只要在普通的黄色硬纸板上刷上油画颜料作底色,晾干底色后便可以绘画了。所以,父亲绘在硬纸板上的油画幅面都比较大,至少有我当时的半身高。我们小孩对这种少见的彩色大画像都觉得好玩,但光知好玩却不懂珍惜,除有些画像被画中人要去外,其余都在我们小孩玩耍中给逐渐糟蹋掉了,我至今想起还十分内疚。

父亲也在画布上绘油画。在画布上绘油画较为麻烦,我见父亲先操起木工工具制作木框子,再在框子上钉上画布,然后在画布上刷上底色,但父亲不厌其烦。父亲在画布上绘的油画,大多比一版《人民日报》略小点,我至今还记得绘其中三幅人物画的一点细节和插曲。

一幅是父亲临摹三叔参加抗美援朝时拍的穿军装、佩奖章的半身照片。当时我很羡慕地问正在绘画的父亲,三叔的奖章是哪来的?父亲当时可能知道了我在幼儿园没好好午睡,便说是三叔午睡好获得的。现在我知道这是父亲的一句借题发挥,但在当时对我真的是一个鞭策。父亲也把三叔的黑白照片,绘成了彩色画像。在绘完时,父亲点上烟斗检查画面后,便用刚灭火焰的火柴棒在画的下角颜料未干处,划写出自己姓名的拼音缩写和阿拉伯数字的年份。这幅画后来由三叔拿去了,我在1987年冬奉父母之命,到象山老家接祖母来镇海时,在三叔的卧室里还看到过,也是在那时我欣赏到了三叔的一些绘画作品。

另一幅是父亲为一位老婆婆绘的半身写生画。父亲一画完,画像便被这位尚未照过相的老婆婆要去了。

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在画布上临摹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前,父亲临摹照片,参照的只是一张照片,这次他参照的是一大一小两张《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对此,我好奇地问过父亲,而对父亲的解答,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是后来才逐渐明白过来的。父亲解释的大意是,同一幅绘画作品经过不同的印刷,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两幅印刷品虽然有差异,却是他认为最接近原画的。在临摹时再对这两幅相互参照,进一步缩小印刷中的变化、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有望临摹出原作的神韵之美。父亲完成这幅画后,一直把它端端正正地竖立在写字台上,但后来还是被一位熟人要去了。我希望这位熟人至今乃能保存着这幅画。

父亲于1991年7月病逝以后,我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盒画作。这盒遗画,大约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如杂志小如书本,画的种类有水彩画、铅笔画、钢笔画,画的内容有乡村写景、静物写生、人物肖像,还有几幅半成品。

乡村写景画数量最多,都绘于当时镇海大碶的白石村。父亲从不同地点和视角画出了这个小山村的山水景色、田园风光、村庄瓦房等。后来白石村整体拆迁夷为平地变成了开发区,父亲这些实地写景作品,又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曾将这些乡村写景画给一位熟悉白石村的同事看过,他一眼就认出绘的是白石村。去年,我又把其中的一幅钢笔写景画,拍照后发送给从小生长在白石村的老同学,她回复说:“这幅画是胡老师站在学校门口展开的,把白石村的母亲河、桥梁、碾子、高压线、河埠头、田野稻谷、村民的居所以及山脉都画得栩栩如生。”现居外地的她又表示:“我要把这幅画打印出来后,珍藏起来。游子永远魂牵梦萦的是故乡”。这幅画引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些白石村写景画,也勾起了我对这个已经逝去了的小山村的回忆,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了《记忆中的白石村》小文。后来该文与父亲的一幅白石村水彩写景画一起,发表在《宁波晚报》上,受到读者好评,也引出了“儿子写文章,老子绘插图”的美谈。

父亲平时喜欢喝点酒,因此在他的静物写生画中常有一只酒杯。在这盒遗作中,就有一幅酒杯、书本、树枝的写生铅笔画。在我读初中时,父亲还绘过一幅酒杯、调羹、橘子的静物写生油画。画中,盛着半杯清水的玻璃酒杯晶莹剔透,金属调羹在酒杯水中的折射跃然纸上。

有不少人说我父亲的画立体感特别强。我想,这同父亲的教学经历有关,父亲教过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物理中的光学,又自学过画法几何学,对点、线、面等的投影原理和光的直射、斜射、反射、折射及物体的透视等概念都十分清楚。父亲画中丰富的立体感,是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结果。

父亲也引导和指导过我对绘画的兴趣和学习。父亲是位严父,然而在我翻弄他收藏的画册、所绘的作品及购置的绘画工具时,他从来没有阻止过我,甚至在我把这些东西遭蹋殆尽,他也没有出过一句责备的话。我现在想想,这可能是父亲在引导我对绘画的兴趣,以至我在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果然喜欢上了绘画。

父亲发现我喜欢绘画后,又专门为我买来一本《绘画基础知识》给我学习,后来还结合书中内容,分次为我讲解和示范了铅笔素描、野外写生及油画、水彩画的上色步骤和方法。在讲解和示范铅笔素描时,他边讲边在画纸上绘了圆球、三棱锥、正方体等,可喜的是这张圆球的素描,竟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我在镇海中学读初一时,参加了学校的元旦越野跑比赛,并意外地获得了初中组第一名,这样我的课外兴趣一下子从绘画转到了长跑,从此中断了绘画的学习。好在我后来在中长跑上曾出过一点成绩,否则会后悔当初的兴趣转移。

父亲最后一次绘画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可惜没有绘成功。这是在一个初冬的星期天,我穿着新的工作服回到家,父亲说要为我绘幅水彩肖像画。在我们布置定当刚开始绘时,恰巧上文提到过的周老师来访,绘画只好作罢。此后,学校请父亲负责学生天文兴趣小组,父亲便把业余兴趣和精力都转入到了天文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制作,再也没有绘过画,以至在他去世后还留下好几盒“高级油画颜料”。

2024-06-23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9591.html 1 3 父亲的绘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