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轮椅进诊室,术后第二天独立行走!

手术机器人助力全膝关节置换术

陈先军(中)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工作。

“做完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地,腿也完全直了,看看这已经走了几十米了,真是没想到!”近日,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住院病区的走廊上,周大伯(化名)的女儿一边用视频记录着父亲行走训练的画面,一边激动地向家人“汇报”。

一天前,骨关节炎患者周大伯接受了由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参与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周大伯不仅腿直了,能独立行走了,折磨他多年的关节疼痛也跟着消失了。

被关节炎折磨到无法行走

坐着轮椅进诊室看病

周大伯今年75岁。他年轻时身强力壮,从事重体力劳动,靠一双手养活了一家人。上年纪以后,周大伯的膝关节一再向他发起“抗议”。“原先疼得没那么强烈,忍一忍就过去了,后来越来越痛,整夜整夜睡不着,太煎熬了。”推拿、理疗、贴膏药、吃药、打封闭针……周大伯试过各种方法,但都收效甚微。熬了5年,他的腿也跟着变成了“O”型。到最后,连走路都成了问题,生活无法自理。

周大伯的子女经过多方打听,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找到了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陈先军主任医师。一番检查后,周大伯被确诊为“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O型腿”。因拖延太久,周大伯的膝盖关节表面磨损得“一塌糊涂”,需要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整个关节都要换掉?”老人和家属听了有点懵。陈先军摇摇头解释,“不是把膝关节全换掉,而是只换掉膝关节被破坏的关节面,相当于膝关节的一个‘零部件’。”他说,“就是将磨损的软骨去除,在经过修整的骨表面,根据人体关节的形状和功能制作人工关节假体,随后通过手术植入人体,以代替人体关节的功能。”

这下,老人和家属的疑虑彻底打消了,随即办理入院。

误差不超过1毫米

机器人参与损伤更少、恢复更快

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每年开展各类关节置换手术600多台,这其中,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为主。

手术很常规,陈先军却考虑得很多:周大伯年岁已高,磨损又这么严重,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损伤更少、恢复更快?他想到了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刚入职的“新员工”——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目前,该设备已辅助骨科医生做了20余台关节置换手术,大家给出的共同反馈是:这个“新助手”活干得特别精细。

5月23日一早,周大伯被推进手术室。在这台手术中,主刀医师是陈先军,“站”在他身边的助手是手术机器人。说是机器人,其实它看起来更像个机械臂,手臂上还有6个关节可270度旋转。

手术前,骨科中心主任庞清江、陈先军团队在手术机器人智能系统上进行一系列的3D建模、数据分析、术前计算、术中计划,最终确定假体的大小、放置位置等;手术中,手术机器人凭借其术前精准的测量数据和术中实时信息,为主刀医师提供精准的安全截骨范围。陈先军在可视影像导航下,借助机器人手臂提供的动力,操作机械臂带动着磨钻对膝关节进行精准打磨。最后,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将假体装入周大伯体内。术后影像显示,假体大小、位置、角度都接近完美。

手术机器人的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陈先军说,机器人手术离不开主刀医生的手术设计和规划,但它的精确性却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为了手术视野最佳,往往需要膝关节暴露得充分一点,而手术机器人不需要膝关节脱位,它采用导航定位,尽可能地缩短手术切口,这就能达到微创的效果。”他说,机器人可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意味着,损伤的血管和软组织更少,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疼痛感更少,体验更好。”

当天的手术持续了40分钟,出血量很少,过程顺利。做完手术第二天,周大伯就能下地行走。3天后,周大伯顺利出院。

骨关节炎疾病最怕拖

医生提醒: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膝骨关节炎非常常见,并不可怕,但最怕拖。”陈先军希望借周大伯的案例提醒市民,骨关节炎疾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他介绍,与膝骨关节炎分期相对应的治疗称为骨关节炎阶梯治疗,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治疗、重建治疗。“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治疗方法,如果长时间拖延病情,到老了进展到最后一个阶段,那就只能进行重建治疗,也就是关节置换,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疼痛与功能问题。”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郑轲

2024-06-04 坐着轮椅进诊室,术后第二天独立行走!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6416.html 1 3 手术机器人助力全膝关节置换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