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拜谒卫夫人

□丹 虹

早前去过王羲之晚年隐居地金庭观,却不知其书法老师卫夫人归宿处也在附近,即甘霖镇的独秀山。看过去那是座普通的山,与剡溪两岸连绵群山没什么区别,但当地人会指点说:王羲之的师傅就葬在这上面。

卫夫人,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她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人物,翻阅《淳化阁帖》仍可见他们千古墨迹。而在浏览这一部丛帖时,让我稀奇的是卫夫人与蔡文姬,因为在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间所收录的帝王、名臣和著名书法家中,只有两位女性,可谓凤毛麟角。

有一次,在嵊州时,我和先生特地前往独秀山拜谒卫夫人。我们是从大明寺这边上去的,顺便把车停在寺院。

踏过荒草萋萋人迹罕至的石径,便见树木葱茏中的一片空旷之地,卫夫人纪念墓园便坐落于此。依山而建的还有大殿、亭台、墨池、碑廊等仿古建筑。读重修墓碑记可知,永和二年,卫夫人因其儿子李充于出任剡县县令随之而来,永和五年去世,78岁,葬于独秀山。

在碑廊里,又见卫夫人传世法帖,依然只有吉光片羽,依然无限悦目如初见。在字里行间里神会那女性独具温雅与内敛的气质时,感慨唐人评价的浪漫,“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尽管重重叠叠的比喻,无非美好一词,可这就是盛唐气象,不仅诗情磅礴壮观,连书评也华丽缤纷,犹如《霓棠羽衣曲》。

数魏晋翰墨风流,桂冠下是一派执笔凝神的专注。读卫夫人帖子:“摹钟繇三帖,愧未似为恨,直欲废书耳。”其勤奋与自律可想而知,习过书法的人定能体会其中况味。碑廊里也挂着钟繇的书法,对比前师古朴的《宣示帖》,再看卫夫人秀丽的《名姬帖》《卫氏和南帖》,可见其在继承中另有创新。

也许“簪花小楷”天生带着女性基因的优势,但明媚绽放需要强劲的生命力。读其书法理论《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钩如劲弩筋节。这般柔中带刚,若没有艺术的高标准与个性的韧劲,到不了如此审美境界。笔墨如人生,唯有经历了岁月沧桑的磨练,才能在实践中出真知见风骨。

或许人们会羡慕出自书法世家、作为廷尉卫展之女的卫夫人,所享受名门望族带给的福祉。但人生得失相依,犹如一阴一阳谓之道。卫夫人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丈夫也善书法,本来日子应是花好月圆夫唱妇随。惜世事无常,卫夫人年轻丧夫。她与王羲之母亲系中表亲,作为永嘉南渡士族身处异乡,姐妹情谊显得分外珍昔,这使“书圣”王羲之从童年起便得天赐良师的机缘。

王羲之的第一位老师应该说是其父亲王旷。出身琅邪王氏大族的王旷,书法在当时虽比不上索靖、卫夫人、王廙,可也位于善书者前十名。所以,他对儿子籍之、羲之自然少不了亲授。但卫夫人是王旷夫妇为羲之延请的书法老师,属于正宗拜师,是要进行系统而正规的书法教育。那时,王羲之还是稚童,而教他笔画结构,讲解文字内涵的竟是称誉晋代的一流名师。我曾看过一本王羲之传记,其中对此有个比方印象很深,大意是说这待遇好比是某人家请启功先生来为自己孩童习字做家教。

正因为稀奇,“书圣”与老师卫夫人的故事才成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聪慧异常,数年后书法便有长足进步,连卫夫人都感到惊讶,对太常王策说:“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不同于现代交通便捷网络发达的时代,古时要欣赏到好的书迹不易,笔法更如“武林秘笈”,不轻易传人。王旷曾把笔法书秘藏于枕头里,没想到被儿子发现并偷看了。这可是连卫夫人都不知道的。父亲怕儿子年幼不能保守秘密,想等日后再传授给他。王羲之却回答,那还不如现在让我研习,等儿长大后再教,怕已耽误时机了。可见那时王羲之对书法理论已有敏锐领悟力。父亲听之大喜,便把前人论述书法的《用笔诀》给了他。果然,一个月后,王羲之写的字大有进步。

卫夫人不禁流泪道:“此子必蔽吾名。”

从这意味深长的感叹中,有人读出卫夫人的欣然,有人读出卫夫人的怅然。为何非要戳泪点?假若知道些历史背景理解就会宽广得多,因为两晋时期各士族世家在书法艺术上存在着相互承袭争强的风气,父子、兄弟、夫妻、姻亲等也一样,彼此竞技。比如年少气盛的王献子,当谢安问他:你书法与你父亲相比,觉得如何?献之答道:当然不同。谢安又说:外面人可不这样认为。献之答道:外人哪里懂得。

希望琅邪王氏后代在文化接力中有所超越的王旷,继卫夫人之后,他的目光又瞄准弟弟王廙。王廙多才多艺,文学、书画、音乐诸艺皆高,若论文艺全面修养可谓东晋第一人。自从王旷在战乱中下落不明后,王羲之的这位叔叔成了他在乌衣巷时期的又一位书法老师。他倡导创作要“行己之道”,首先叫王羲之学习古意苍茫的陆机《平复帖》,然后再学索靖那笔力遒劲峻险的章草,这使王羲之的书法有了质的变化。

王羲之作为“天选书法家”,真是被恩宠无比。姨妈为他打下了规范的书法基础,叔叔又引领他更上层楼领略书艺奇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笔势就在这阶梯式的学习中蓄养起来了。

可是在纪念园碑廊里,当我看到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末段,不由得愣了一下,大意是讲他少年时学卫夫人书法,后来游历大江南北,见到名山名家的诸多名碑后,知始学卫夫人书,白白浪费了岁月,遂改本师,仍向众碑学习。也许王羲之讲的是其学书过程及心理,但爽直也得要有逻辑关系,就像现在学子考进名牌大学,看了好多书听了好多名家课,那也不能说自己小学中学都白读了。而且看他前面的书法理论,虽反映了右将军的特色,但把一横、一折、一点、一竖,比作列阵之排云、百钧之弩发、危峰之坠石、万岁之枯藤,明显仿了卫夫人的《笔阵图》。

有人认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系后人伪托,但愿如此。年代久远,字迹亦是各种临摹。让人忍俊不住的是最后那句“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倒很像王家向来藏秘笈的作派。

王羲之晚年精心书写《乐毅论》、书法绝技《笔势论》,传授给儿子王献之,并反复告诫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宋代时苏东坡与黄庭坚互相嘲讽打趣,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似“死蛇挂树”,黄庭坚说苏东坡的字似“石压蛤蟆”,这些形容就出自王羲之《笔势论》,可见他们俩都读了王家的“葵花宝典”。

想起这些掌故,卫夫人形像显得尤为光辉。人如其字,就像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赞美的那样:“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她年轻时引导王羲之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年届七十时,还书写《大雅吟》给同样喜爱书法的王献子。卫夫人不仅对王家两代人尽心相授,当初嫁给汝阴太守李矩,她把卫氏书法秘笈也带进了李家。江厦李氏虽然也是书法世家,只是名气没卫氏家族大,卫夫人的到来,她那熔钟、卫之法于一炉的书风,使得李家书法大有长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撰写的书法教材《笔阵图》,为后人学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坦率直言这套理论是在前人李斯的基础上润色总结出来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卫夫人承上启下,功德无量。书坛至尊王羲之满怀悲切之情书写的《姨母帖》,是光照千秋的祭文,与纪念园牌坊上“传世流芳”四字相应和,朴拙而高古。

2024-06-0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6124.html 1 3 拜谒卫夫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