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江月

紫砂 情缘

□瑜语

老友相约喝茶,老关兴奋地说:“我早年间买的一把朱泥紫砂壶,已经有包浆了。”

“你退休后恋上了紫砂壶啦!”

“你每天说紫砂壶,都快被你洗脑了,干脆一起去趟宜兴吧,看看紫砂是怎样炼成的。”

没等老关说完,小谢和大刘不约而同地说道。

我虽不懂紫砂壶,但对造型各异的紫砂器皿颇感兴趣,这或许与我父亲有关。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宜兴这个地方,源于父亲出差宜兴捎回的一个泡菜坛子。父亲还说,宜兴的紫砂器皿中,紫砂壶最出名。

小时候的我,觉得泡菜坛子很好玩,想着以后一定要去宜兴,看看那有名的紫砂壶。工作后,我开始在市场上“淘”些价格低廉的瓷器或紫砂小摆件,放在家中什景橱里,休息时过过眼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父亲又去宜兴,带来一只紫砂壶,爱不释手,从此一直用此壶泡茶。前几年父亲离世后,母亲经常念叨,你爸特中意那只紫砂壶,喜欢壶上刻着的兰花。“以前家里经济不宽裕,即便早年紫砂便宜,也不舍得买,直到你工作了,他才下决心花十元钱买了这把刻有兰花的紫砂壶。”母亲还回忆说,那时,父亲每天下班后喝着茶,摸着壶,看着我们姐弟仨眯眯笑。这一定是父亲最幸福的时光。

如今,我也会时不时从箱子里拿出父亲留下的紫砂壶,看一看、摸一摸,想起父亲当年指着紫砂壶和我说的话:“你看,这壶上有包浆了。这束兰花很雅,刻得好!做人要有兰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恬静淡泊。我退休年老后,每天品品茶,写字看报,看着你们成家立业,就开心了。”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其间我去过江苏许多地方,却未曾到过宜兴,而父亲的话已深深存进了我记忆中。

不久前,一行人如期而至,目的地宜兴丁蜀镇。

老关带着大家先到了丁蜀镇南边的一家炼泥厂。老板是贵阳人,在宜兴二十多年专做炼泥,每年炼泥也就六十吨左右。厂区面积不小,设备简易,院子空地上堆满了前些年从黄龙山开采的矿石。我见一个中年妇女在挑拣石块,并用斧子把石头敲成小块。与其聊天,得知妇女是安徽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石块敲碎放到场地里让它自然风化。风化结束后,有操作工用电动粉碎机把敲碎的小石块加工成粉末状,再炼成泥并切成方块,用油纸包裹,保证一定的湿度。然后,泥料供给做壶的师傅。随着她指引的方向,我们拐进炼泥加工车间,里面正在出泥,两排长桌上排放着一包包方正的紫泥。

这时有位年轻人快步走来,一脸笑容,伸出双手热情地与老关握手寒暄,看上去俩人很熟。老关扭头介绍道:“冯炼,八零后,高级工艺美术师,人称筋纹奇才,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得了金奖,我喜欢他做的筋纹壶。”

“你想找啥宝贝?”小谢看我东张西望,和我开玩笑。我说,怀念以前电影里看到的土窑,一开窑,里面的瓶瓶罐罐都出来了,很期待出窑的瞬间。“现在都是电窑,分工合作,炼泥的不会开窑厂,像我就专做壶,不搞其它,家里有个小电窑,只能烧几把壶。如果需烧制的温差比较大,就到专业窑厂去加工。等会带你们去窑厂。”小冯接过话茬。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窑。窑厂在紫砂市场里,内有两座一立方左右的电窑,窑车上摆满了前来烧制的各式紫砂器,以壶居多。

电窑和我相像中的传统土窑大相径庭,一窑烧制需要七小时左右。时间不允许我们等到开窑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小谢觉察到我情绪上的细微变化,笑嘻嘻地调侃:“文艺青年怀旧,停留在往日时光。”此话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信步走进紫砂博物馆,品味紫砂中的传世之作,浏览图文并茂的解读,加深了对紫砂前世今生的了解。

宜兴紫砂出名是有渊源的。明武宗正德年间,宜兴这个地方就开始用紫砂制壶,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关于紫砂壶的创始人,目前说法比较一致的是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的供春。江苏宜兴人吴梅鼎著有《阳羡茗壶赋》,其序中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是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以诗赋形式歌颂宜兴紫砂茗壶的最早文献。

做紫砂壶的泥,其实是一种矿料,主要出自宜兴黄龙山。紫砂泥分成三种,紫泥、红泥和团山泥。

一把壶,从矿石变泥团,从泥团成壶胚,在壶胚上雕刻,再经过1100到1200℃的炉火淬炼,这特殊的泥巴,终于完成华丽转身——不起眼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个过程,是不同匠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漫步丁蜀古镇上,流连于一幢幢古朴的青砖瓦房间,我感受到宜兴紫砂业的繁荣。各家店里五花八门的紫砂物件,品种繁多,价格高低不一,从几百元到数万元时有所见,真是眼花缭乱。小冯专门在自己的工作室为我们演示了做壶的过程。老关不愧古镇上的常客,店主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而且不管熟与不熟,都能聊上几句,所有碰到的店主几乎都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内行人!”

大刘喜欢上了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陆利华的绞胎紫砂壶,尤其是看到名为“顶峰壶”和“福在眼前”的两个绞胎壶时,站那里一动不动好一会儿。老关打趣道:“大刘要下手了。”大刘正儿八经说:“我做过功课,这绞胎是始于唐代陶瓷业中的一种新工艺,很有特色的。”

我凑上去细细看,所谓的“顶峰壶”,以绞泥装饰成连绵山峦,壶钮为山峰,构思确实巧妙。陆老师解释说:“这种绞泥壶,就是用几种颜色各异、烧制温度接近的泥,通过柔和相叠,成夹花数层的泥片、泥卷,依制作需要切片成器,分全绞胎和贴面绞胎。绞泥可以将自然界中涌动的流水、散聚的云团、舒展的木纹等带有线条的图案,通过制作者的巧手,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泥片堆叠出来。”

大刘和老关商量,如价格合理,就订制这两把壶。

在冯炼工作室,老关坐在茶桌中央,很正式地从包里拿出一把造型别致的朱红色小紫砂壶,几小包茶叶,熟练地摆弄着茶桌上的器皿,为大家泡茶。“这是小冯做的名为‘静思’的朱泥筋纹壶,我用了很多年,看这上面已经有包浆了。”老关得意地显摆着他手中的壶。

小冯拿出几件得奖作品和刚出窑的两把壶让我们观赏,并对照作品讲解。筋纹器是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其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型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

直觉上,我钟情筋纹壶,尤其冯炼的筋纹壶更为独特,有着青春之气息,别样之美丽。就说冯炼那把“盛世花开”筋纹壶,视觉舒服,触感圆润。再静观,壶身、壶钮、壶嘴、壶把,以筋纹线条贯穿,流畅自如,力道十足,其工艺和造型,令人拍手叫绝。

我手捧“盛世花开”,左右端详,反复触摸,越看越喜欢,仿佛似曾相识。要不要买?冲动与犹豫之间,眼前的“盛世花开”变成了父亲那把十元的“兰草”紫砂壶,壶上的兰花,父亲端壶品茶的模样依稀可见。由此又想起父亲说过的,那把老壶上的浑厚包浆之妙,兰花之情以及品茶时的人生之趣。

2024-05-27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4811.html 1 3 紫砂 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