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老宅70多年后 他回来寻根了

俞昌铭

俞秋房门楼外景。

俞秋房建筑局部。

近日,87岁的加拿大宁波同乡会顾问俞昌铭到访宁波帮博物馆,继去年之后再次向该馆捐赠史料实物,包括其家乡鄞州区姜山镇新张俞村的老照片、宗祠资料和他撰写的著作。

俞昌铭是新张俞村俞秋房后人,1937年5月1日生在宁波三支弄(现三支街)。1955年他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是热物理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并获得“优良毕业生”奖状,曾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科技大学热能系,他还是加拿大两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俞昌铭1993年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杰出成就奖”,2006年获北美林木产品协会颁发的L·J·Markwardt木材工程奖。

在新张俞村俞秋房旧屋,俞昌铭向记者讲述了他童年时的故事。

小村庄走出高材生

俞昌铭出生于战争年代,童年时为避战火往返于沪甬之间。宁波三支弄19号、上海福煦路1027号(今延安中路)、宁波警工路30号,他都曾居住过。

1947年至1949年,俞昌铭随家人避居俞秋房旧屋,三年里先后在周边的方桥小学念了五年级,在三池小学、萃英小学念了六年级。

乡下的生活简单但并不乏味,俞昌铭会算好日子去“张俞市”赶集,从挑扁担的小贩手中买条鱼,也会在老屋边的小河里扑腾着游泳,后来他入选清华大学游泳队,还获评国家二级运动员,便是从这里起步;祠堂请来“的笃班”做戏,他会去听;还在小学时学会了打乒乓球,2005年他参加加拿大高校组织的乒乓球赛,拿到了第二名……

对他来说,感情最深的还是老屋俞秋房。相隔70多年,老屋换了主人,但格局没有大改,正房七间两层一字排开,梁架、牛腿皆有雕刻,是一处典型的民国传统建筑。

据俞昌铭回忆,俞秋房正厅大堂曾悬挂其祖父俞义庆(字庆棠)照片。《荻江余氏宗谱》树德堂谱载,俞义庆(1869-1920)是一位晚清国学生,“钦加同知衔,赏戴蓝翎,赏换花翎,二品衔候选道,例授奉政大夫,晋封奉直大夫”。他很有可能便是俞秋房建造时的出资人。

在俞昌铭的记忆中,俞秋房现存厢房是奶奶念经拜佛的房间,也称经堂间。正房一层北面屋檐平坦,童年时俞昌铭常跳出窗外,在檐下乘凉,度过乱世中的悠闲时光。北面的几间旧屋由西至东分别是饭厅、灶间和储藏室。

在俞秋房西面,另有新俞秋房,内部雕刻较俞秋房略差,但民国风格更加明显。据俞昌铭回忆,是其祖父兄弟的后代居住的。

新俞秋房以南,原还有一座秋房花园,长廊、亭子、假山、池塘齐备。旧时秋房俞氏子孙出入皆走花园月洞门,今皆不存。俞昌铭此次捐赠中,有一张拍摄于花园的旧照。他和姐姐俞美珍还根据记忆,请建筑师马海韵、施竞鸣完成了秋房花园复原图,也一并捐给了宁波帮博物馆。

三次向宁波帮博物馆

捐赠实物

据了解,此次捐赠是自去年以来,俞昌铭先生第三次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实物史料。

2023年5月,俞昌铭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了祖父俞义庆光绪年间购买的上海信成银行股票,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

2023年10月,宁波帮博物馆工作人员赴北京接受俞昌铭捐赠的实物史料百余件,包括1986年冶金工业部授予俞昌铭的“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证书、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聘请俞昌铭为“高等学校工科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聘书、1993年国务院表彰俞昌铭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证书等。

1989年至今,俞昌铭长期生活工作于温哥华、北京两地。此次他携家人回到家乡宁波,既为寻根谒祖,也希望给手中的实物史料找到合适的“归宿”。

宁波帮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俞昌铭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表示将妥善保管、积极研究、充分挖掘这批物品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将继续做好各项藏品资源的征集、保管、利用,讲好宁波帮故事,传承宁波帮精神。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杨扬 文/摄

2024-05-1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1658.html 1 3 离开老宅70多年后 他回来寻根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