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76岁老人戴着呼吸机 奔波300多公里来宁波……

医生在徐爷爷病房查房。

“太好了!我们当时从丽水坐救护车来宁波二院看病的选择是对的!”近日,76岁的徐爷爷(化姓)步行从宁波市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出院,老人和家属庆幸地向医护人员感慨。

半个月前,呼吸衰竭的徐爷爷气管插管,在急救车上躺了5个小时,从丽水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寻找最后的希望”。

当地医院说“必须切开气管”

300多公里的距离,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算很远。可是,半个月前,300多公里的距离,对徐爷爷一家来说,却近乎是“天路”。76岁的他本来就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高血压等老毛病。3月初,因为混合感染导致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十分严重。20多天来,他都在当地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治疗。其间,徐爷爷的感染情况有所好转,医生尝试拔除气管。可是,因为徐爷爷的呼吸功能太差,两次尝试都失败了,不得不再次插管。老人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当地医院的医生表示,必须切开气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看着躺在ICU的徐爷爷,家人十分纠结。想着如果气管切开,徐爷爷后续的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如果拒绝气管切开,又担心影响后续的治疗。怎么办?这成了摆在全家人面前的难题。

“宁波二院呼吸科挺好的,要不我们去宁波最后试试吧,气管能不切开就不切开。”有家庭成员提议。“去宁波这么远,年龄这么大,身体这么差,路上吃得消吗?”“县里的救护车也没有呼吸机,路上怎么办?”……

在宁波亲友的协助下,一家人联系到了宁波市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董昭兴主任。在细致沟通后,一家人最终决定——来宁波二院!当地没有带呼吸机的急救车,家人就想办法从市区找来了有呼吸机的急救车。就这样,徐爷爷戴着呼吸机,躺在救护车上,从丽水出发直奔宁波市第二医院。

“医生,让我们最后试一试!”

当天傍晚,徐爷爷一家抵达宁波市第二医院,直接入住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一到医院,徐爷爷儿子就恳切地说:“医生,请让我们最后试一试。我们不想老人家气管被切开。”

董昭兴带领医疗团队接诊了徐爷爷,详细地评估病情。董昭兴告诉记者,当时,老人肺部感染反复并且自主呼吸功能极差,病情危重,确实存在气管切开指征。一般来说,气管插管两周且预计近期不能拔管的话,原则上需要把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老人是符合这一指征的。

“治疗除了要看到当前的疾病,更要看到病人后续的生活。”董昭兴说,如果只是单纯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气管切开,对治愈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可是,老人年纪大,有慢阻肺、肺心病等疾病,肺功能本来就很差。如果这次气管切开,以后再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后续治疗将受到影响。而且,老人本人和家人也强烈希望不要切开气管。

最后,董昭兴定下了治疗思路——想办法改善老人的病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力求顺利拔管。

老人开开心心地走着出院

治疗思路定下来了,落实起来却不容易。董昭兴说:“这样的治疗,不能是大刀阔斧、疾风暴雨式的,而是要春风化雨式平和推进,并根据老人的状态,不断及时调整。”

团队的刘海舰医生及时给老人做床边气管镜,明确气管内及肺内情况;RICU医疗组的成员每天多次评估徐爷爷的情况,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药物方案等。入院7天后,徐爷爷顺利拔除气管。可是,拔管后,老人多次出现自主呼吸弱、潮气量不足等情况。团队根据经验,多次调整无创呼吸机参数,给予全面的治疗方案来帮助徐爷爷恢复。

中医康复科继续协助,指导老人进行呼吸康复和膈肌功能锻炼;营养科根据老人每天的检查情况等调整鼻饲营养素搭配;任姣姣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对徐爷爷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护理工作。入院第11天,老人顺利从RICU转到呼吸科普通病房。出院时,除了呼吸功能恢复外,老人还能自主进食,自主在病房走动。

董昭兴说,看着躺着来医院的患者能开开心心地走着出院,医护人员也特别高兴。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朱雨涵 文/摄

2024-05-08 76岁老人戴着呼吸机 奔波300多公里来宁波……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51074.html 1 3 “太好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