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木材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先驱王树芝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宁波余姚施岙古稻田遗址发现的两段树木枝干,经最新研究鉴定为杨梅枝。
树木年代距今已有4500多年,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最为确切的杨梅树遗存。
余姚施岙古稻田遗址发现杨梅树枝
宁波余姚是“中国杨梅之乡”,余姚杨梅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杨梅树枝干的发现与确认,无疑对研究余姚杨梅栽培历史、宣传地域特产品牌有深远意义。
这两段杨梅树枝干,发现于施岙古稻田西南角两个探方的底部。研究者对古树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并用树轮校正曲线校正,确定树木年代为公元前2520年,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同时对古树和现生树木木材进行解剖学分析,鉴定其为杨梅。
王树芝在文章中说,杨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既可生食,也可制作蜜饯、果酱,还可酿酒,杨梅果肉、果核、树皮、树根等部位亦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施岙遗址的杨梅古树遗存尤其值得关注,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全面认识先民饮食结构、深入研究生业经济提供了资料。”王树芝表示,“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宁绍平原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种植种类是多样的。宁绍平原的生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水稻、栎果、菱角、芡实等在9月以后成熟,在6月到9月的这段时间,杨梅、野葡萄和猕猴桃等或可补充粮食的不足。”
研究者的这一成果也在2024年第3期《考古》杂志上进行了发表。
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已采集食用杨梅
王树芝、赵一凡、王永磊、王海燕、焦延静5人联合撰写了《施岙遗址良渚文化时期杨梅古树遗存的研究》一文。文章表示,两段树木枝干没有发现人工加工痕迹,且“倒伏方向一致,原地生长的可能性较大”;还判断说,“先民缺乏进一步加工储存的能力”,应“仅能在杨梅树结果期间食用”。
文章还提及,在此之前,河姆渡遗址也曾发现杨梅属孢粉,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时期发现过1枚疑似杨梅核,研究者推测先民可能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已采集食用杨梅,但还有待今后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对此表示,“(杨梅树)是河姆渡、田螺山考古中很期待的发现,在紧邻田螺山西侧的施岙遗址中被确认,五十年的‘期待’成了科学成果,可喜可贺。”
●新闻多一点
施岙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西南距河姆渡遗址7.5公里,东南距田螺山遗址400米左右。在施岙遗址发现的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考古依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存之一。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