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大凡有水的地方便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便少不了小船小舟。小船小舟停泊的多了,便自然而然诞生了埠头。
埠,原意为“码头,停泊船只的地方”;后引申为“通商的港口”“地方、城市”。
奉化江的源头为源于四明山的剡溪。千百年来,剡溪流经亭下、溪口、萧王庙到江口,与奉化县江、东江汇合,成为“奉化江”。
却说流淌着文化和灵气的剡溪告别了古镇溪口后,江面愈加宽广起来,不到20里便遇到从棠云流来的泉溪,形成剡溪与剡江的“分水岭”——上游为剡溪,下游始称“剡江”。
紧临剡江的大埠,以埠多、埠大闻名。《奉化市志》记载,“大埠早年通航,在此设埠,故名‘大埠头’”。大埠由上埠头、中埠头、下埠头及许多小埠头组成。有史料记载,上世纪40年代,大埠还保留着永茂埠、恒茂埠、公兴埠等闻名四方的埠头。记得村里有一位同学姓屠,门前就有屠家埠。
大埠是剡江上的第一个埠头群,更是剡江上规模最大的埠头群。人们临水而居,相聚成村,大埠则成为剡江上以埠命名的村庄。
历史上,大埠家家有船、户户建埠。天长日久,大埠成为剡江上的“外滩”,被美誉为“小宁波”,上街头更则享有“南京路”的美称。
大埠坐拥水运的便利。早些年,这里乌山船蚁集,市场繁荣、市面兴盛,人们熙来攘往。特别是打宋朝开始,四明山的蒲席蒲履、竹木柴炭,还有陶乡畸山的陶器等等,犹如剡江之水源源而来。
草长莺飞的春天,走进桃红柳绿的大埠。文化墙上如此介绍:大埠头即萧王庙街道大埠村,处于溪口和江口中间,紧邻剡江和江拔公路,有桥横跨南北、联结两岸,村落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这里处于剡江中游,河宽水深,为便于水上运输,建有较大的船埠,人们习惯叫它“大埠头”。
下了江堤,便到了当年大埠船只入岸的地方,著名的上街头——一条窄窄的2米宽、100米长的水乡小街。街上屋檐相接,错落有致。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弄,青石板铺就的廊沿上长满苔藓,江南特有的青瓦马头墙此起彼伏,墙上精美的石雕惟妙惟肖。
面前呈现的一座座古式建筑,门楼上依稀可见的“爱吾庐”“亦吾庐”“斯为美”,以及“探竹访梅”“听云读月”,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住着陶渊明一样的主人。
这些建筑中最精美者,当属有“奉化古民居建筑的佼佼者”美称的“竺大茂房”。2010年,大埠“竺大茂房”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
从宋朝开始,常年过往的客船、货船、商船使得大埠日益繁华起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到了明朝,大埠形成每逢农历一、六的集市,更加繁华无比。清光绪年间,大埠人力航船日益兴旺,有钱的人家便在上街头江畔盖起了大房做起了客栈生意。
每每暮色四合之时,剡江上的渔火与大埠的灯火交相辉映。上街头时常还会传出几句韵味悠长的越剧,使人仿佛置身于秦淮河畔。
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末,上街头还留有供销社、邮电所、储蓄所、肉铺、客栈,依然保持着方圆十多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如今,上街头的供销社、邮电所、储蓄所、肉铺、客栈已销声匿迹,街上冷清得只剩下几块铭记着历史的青石板,还有墙上斑驳的字迹“萧王庙人民公社供销部”。
随着陆、空运输业的日臻发达,宁波到溪口的公路与剡江擦身而过,每天呼啸而去的车声代替了昔日的悠悠橹声。村口那棵上百年的老樟树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日夜追忆着大埠的悠久历史,眷恋着大埠的过往岁月。
数年前,传来一个消息:大埠村村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剡禾村。但是,在大埠人心中,大埠永远是大埠,世世代代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