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收到奉化、鄞州沿海一带李氏后人报料,称其先祖为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家传宗谱与墓地墓碑为证。
李公麟,是与王安石、苏轼等交好的文人画家,有“白描圣手”之誉,深刻影响后世,被《图绘宝鉴》评价为“宋画第一”。他的《五马图》,集历代珍爱于一身,近年多次在日本展出,引发不小轰动。
据画史记载,李公麟是安徽人,晚年归隐于龙眠山庄。他的墓葬为何会出现在宁波,且在漫长的时空中少有人知?近日,记者在奉化松岙海沿村李氏后人的陪同下踏勘了墓地,并试图从其家藏族谱中寻找线索。
1
后人为避南宋战乱
迁到奉化
这座李公麟墓,位于奉化区松岙镇海沿村。驱车从村委会出发,沿马松线行驶约10分钟至白溪一带,便可见到山脚下“面朝大海”的“显谟阁学士公麟李公墓”。
经后人修葺,该墓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独立。正中横向墓碑上的10个大字采用双钩线刻手法,结尾处的年月款识磨泐不清。根据石料看,其年份应在清代以前。
海沿村李氏后人李则虎告诉记者,这座墓2003年曾由其父亲李国明主持修葺,正中墓碑为旧有之物,“当时一半陷在土里,我父亲把它垫高了一下,周边做了一些装饰”。左右对联“背倚虎山脉,面临象港水”,由李国明手写。
据李则虎回忆,墓碑抬高时,曾露出墓碑后方的五六个墓穴,可知背后实为多人合葬墓。横向墓碑的作用有点像“封门石”。这种特别的安葬方式与宗谱中的记载,可以互相对应。
李则虎家中,藏有“松溪李氏”多本旧谱,比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修的《松溪李氏宗谱·明德堂谱》,同治壬申年(1872)重修的《松溪李氏明德堂谱》,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的《松溪李氏宗谱》。此外还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的《松溪李氏宗谱》《松溪石鼓李氏宗谱》等。
这些宗谱介绍家族源流,无不以李公麟为始祖,并言及“南宋乾道时,四府君(李儒术)携弟五府君(李儒衡)避闽乱,航海负父母骸骨来奉,茔藏于白溪,卜松溪里”。意思是,这支李氏是从福建迁来的,先人选择落脚点时,把父母的坟墓也一并迁来,从而产生了“多人穴”“家族墓”的情况。
宗谱载,李公麟是他们的“一世”,后面还有李载祉、李载祚,李参,李方大,李绍祺等四世先祖,推测即“多人穴”的由来——带有后人合并纪念几世先祖的象征意味。
2 家谱记载中的李公麟生卒年
1936年的《松溪李氏宗谱》,记录了李公麟的生卒年,说他“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生嘉祐丁酉(1057)二月十一日,卒绍圣元年(1094)七月十五日……元祐中擢博学科登进士第,累官显谟阁学士,晚致仕,惟以经史自娱,雅善画,好作山庄图为世宝,因号龙眠居士”。
这是松溪李氏现存旧谱中对李公麟生平最详细的一条记载。但和学界考订的李公麟生卒年相比,有许多出入。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郁之2023年曾发表《李公麟年谱》一文,其中提及李公麟被黄庭坚称为“画隐”,被苏轼称为“吏隐”,因其不求闻达于当世,所以生平事迹鲜为人知。《宋史》《东都事略》《宣和画谱》中,虽然都有他的传记,但关于他的家世、出处、交游、履历及绘画活动,大都语焉不详。
关于他的生年,有好几种记载。《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大词典》,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等书籍,都说李公麟生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
这个年份是从李公麟中进士的时间反推的。清人吴修《续疑年录》中说“伯时以熙宁三年(1070)举进士第”,照1070年减去约20年,差不多就是1049年的样子,便是此说的来历。宗谱记载李公麟生年为嘉祐二年(1057),相差了8年。
李公麟中进士的年份,也有好几种说法。宋代《宣和画谱》和《画继》都说他是熙宁年间中的进士;但是雍正《舒城县志》却说他是元祐五年(1090)进士,元末明初的宋濂在《跋李伯时马性图》中也说李公麟在元丰七年(1084)尚未中进士。《松溪李氏宗谱》采用了后一说,即“元祐说”。
至于李公麟的卒年,学界意见较为统一,一般认为是在崇宁五年(1106),但宗谱却给出绍圣元年(1094)(《松溪石鼓李氏宗谱》记为绍兴四年,即1134)这样悬殊的年份。
“绍圣元年说”未详所据。经查,只有清人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著录李公麟《袁安卧雪图》时,提到“龙眠以御史检法致仕,晚置龙眠山庄,优游林壑三十四年”。这种说法被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沿用。
凌郁之从李公麟致仕的元符三年(1100)下推34年,正是绍兴四年(1134)。但这一说并不准确,因为给李公麟写墓志的人叫蔡肇,蔡肇在宣和元年(1119)年就去世了,李公麟不可能死在蔡肇后面。
3 家谱与墓碑的发现有何意义?
综合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松溪石鼓李氏宗谱》对于李公麟信息的记载比较混乱。相比民国宗谱,晚清几本旧谱的做法似乎更高明一些——直接回避了对李公麟生卒年的记录。
那么家谱的意义在哪里?1936年,李氏重修家谱,曾请到精通国学的鄞县著名文化人士杨霁园为《松溪李氏宗谱》作序。杨霁园当时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表示宗谱“叙伯时出身、历官多误”。
在杨霁园看来,松溪李氏以李公麟为始祖有一定疑点,比如李公麟后人是如何从安徽去的福建,不得而知;宗谱把李氏前五世先祖的生平写得很具体,六世以后反而简略,不符合常规。但杨霁园知道,这是宗谱存在的一些“通病”,所以他当时也只因循旧例,没有贸然推翻。
4月中旬,记者联系了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凌郁之,他在听说“宁波奉化有李公麟墓”时非常惊讶,表示“从未听说”且非常感兴趣。凌郁之和李公麟都是安徽舒城人,从1994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以来,就一直留意搜辑相关史料。他于去年出版《李公麟画谱》,目前来看是对李公麟生平及创作最完整的一次辑录。
“从年代上看,李公麟后人因南北宋之际的战乱从安徽前往福建,又从福建来到奉化是对得上的。”凌郁之同时指出,家谱常有“攀附”之嫌,真相如何或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在奉化,至今仍活跃着一支以李公麟为始祖的“李氏”,并有一座清代以前的李公麟墓,是学界此前并不掌握的信息,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有“补缺”的意义。
记者 顾嘉懿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