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半世纪写作经历
作为著名作家,叶辛已出版作品170余部,以两部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最为知名。
他本人的写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处女作——儿童文学《高高的苗岭》。这本薄薄的小说讲述了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苗岭的故事,作品塑造了苗寨孩子“小隆开”小英雄人物形象。叶辛至今记得那本书的定价是“3角2分”。
用今天的话说,《高高的苗岭》一出现就是“顶流”。小说第一版印了20万册,1979年5月印刷第二版17万册。上海美术出版社将它改成连环画本,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又根据小说拍摄了儿童故事片《火娃》进行公映,后又被译成盲文、朝鲜文……
如果说《高高的苗岭》把叶辛带进了文坛,那么小说《蹉跎岁月》的发表与电视剧改编,则让全国观众都认识了叶辛。
《蹉跎岁月》最早于1980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这本全面反映上世纪70年代知青生活的小说,触动了当时青年人的神经,争相阅读,一时洛阳纸贵。1982年,《蹉跎岁月》被央视搬上银屏,虽然只有短短4集,却成为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大热门,一举囊括了包括优秀电视连续剧、优秀男演员、优秀女演员在内的多项大奖。
活动现场,该剧主题曲、由关牧村演唱的《一支难忘的歌》被重新播放,唤起许多观众的记忆。“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流汇成歌。”叶辛现场分享了当年写小说、写歌词时的诸多经历,丰富的细节娓娓道来,令听众沉浸其中。
叶辛表示,他的创作也不全是一帆风顺,也曾遇过退稿、被编辑要求反复修改等经历。他用自身经历告诉听众,“以梦为马”不怕失败、不怕退稿坚持梦想,锲而不舍地写下去,就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作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有宁波的影子
“专业作家,就是专业坐在家里写小说”“作家的名字是写在读者心上的,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深入到生活当中”……作为“语言”工作者,叶辛的表述风趣、真诚,给文学爱好者带来许多启发,多次引发现场观众的掌声。
“每个作家都是用自己的作品,对他所经历的时代做出诠释、注解。我们要怀有深切的感情,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叶辛说。
据了解,自2017年设立叶辛文艺大师工作室至今,叶辛时刻心系甬城,亲自参加各类活动50余场。他所开办的叶辛大师文学研修班,采取集中培训、把脉“问诊”、走读采风、线上指导“四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对宁波本土作家进行“传帮带”;还多次举办大师课,先后走进鄞州区人民政府、宁波海关、宁波大学、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等,开展讲座活动25场,线下参与听课超6000人次,线上观看人次超3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叶辛文艺大师工作室出版了《与共和国同行——叶辛散文朗诵读本》。去年,结合其新作《魂殇》《婚殇》《恋殇》“殇情三部曲”,工作室与甬派联合推出“我的婚恋我做主”话题大讨论,引发市民热议,全网总点击量超300万,评论超2000条。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宁波的影子。比如《五姐妹》中写过“奉化”;抒情散文《宁波的水》,通过水的描写反映了宁波的风光与文化;近期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作品《三关六码头》,通过小时候的味道、上海人的视野,写到宁波的传承与创新。
叶辛鼓励宁波文学工作者:“根植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文学是人的文学,来自人,也影响着人。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缩影,优秀的作家同样是时代的刻画者和开辟者。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点起明灯,为人在这个社会中寻找自我的支点提供精神上的力量,记录下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吹响新时代的号角。”
活动现场,观众还欣赏到由叶辛文艺大师工作室带来的《往日的情书》《宁波的水》《三关六码头》等配乐朗诵表演;俞丽拿文艺大师工作室则带来了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