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基本上每年献血一次,每次300毫升或400毫升,量不算多,贵在坚持。”4月9日下午,家住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都市森林社区的傅恒又一次走进万达广场爱心献血屋。
献血这件事,傅恒从2004年开始坚持到了现在。去年,他加入了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四处跑项目、筹资金。看着一个个公益项目落地,成了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特别的“仪式感”
“你又来了?”4月9日下午,献血屋的护士见到老熟人,笑着和傅恒打招呼。登记、体检、快速检测、采血等一连串的步骤,他早已驾轻就熟。
“我是从读大学时开始献血的,算起来已经有20年了。”2004年,22岁的傅恒和同学在大学校园第一次献血。当时,献血车外的宣传牌上写着“科学献血有助于强健体魄”,两人当即决定去献血。
第一次献血的傅恒既紧张又兴奋,看到汩汩的血液通过针管流入血袋,想到自己能为他人带去希望,他心里满是自豪。
“第一次我献了200毫升,当时还问医生能不能再多献几次,医生建议每年献1至2次全血为宜,每次间隔6个月。”首次献血后,傅恒还带动班级里的其他“热血”青年一起献血。
从校园走向社会,但献血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每年献血一次可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量不在多,贵在坚持。”这些年,献血已经成为很多宁波人献爱心的途径,“有一次去献血,因为血量够了,我被婉拒了。”
曾经一年三次献血被拒
献血热情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但傅恒的献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6月,他兴冲冲来到血站,撸起袖子准备献血。在做完快速检测后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无法献血,理由是作息不规律,血液指标未合格。
原来那段时间因为熬夜加班,傅恒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被“劝退”后,他立马调整生活状态,坚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不喝酒。
一个月后再去献血,傅恒却因饮食不够清淡,再次被“劝退”。
那以后,傅恒总是格外注意作息和饮食,尤其是临近献血的日子,他都会保持低盐、低糖、少油,确保血液健康。
隔段时间后,当傅恒自信满满走上献血车时,结果第三次被拒。
原来,他是个运动达人,喜欢打篮球、骑车、跑步,经常在闲暇之余开展各类体育项目。检测时,医生却因运动过量为由,婉拒了他。
“那一年,我献血被拒了三次,但我都没有放弃,调整好状态,继续献。”傅恒解释说,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血液中的转氨酶等指标升高,血液检查就无法过关。
献血前要保持饮食清淡,献血前一天禁烟禁酒,避免高脂饮食;要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献血前7天不宜服药……有了三次献血被拒的经历,傅恒经常现身说法,和亲朋好友分享献血经验。
凝聚“微光”的力量
以前,傅恒从事外贸行业,工作忙忙碌碌。去年3月,傅恒加入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每天的日常就是寻找公益项目和筹集善款,帮扶更多的志愿服务团队。
如“甬爱一元捐”项目,是一个资助志愿服务项目及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公益项目。去年,该项目筹集了近40万元资金,收获了宁波各界的关心和关爱。
在寻找公益项目过程中,傅恒经常和宁波的优秀志愿者打交道,被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所打动。
2017年,他看到“本恩根”公益助学平台发布的助学信息,毫不犹豫与来自云南古登乡的女孩气义梅结对。
“她和弟弟都靠爷爷一手抚养长大,但爷爷前几年去世了,家里经济贫困,我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她完成学业。”傅恒每季度会给孩子寄一套衣服、一双鞋及助学款。从气义梅就读小学三年级起,到如今初三,他的帮扶从未间断。
采访中,傅恒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孩子发来的一段视频。“每次收到我寄过去的助学款,她都会给我发来一段视频,这孩子很感恩。希望她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虽然素未谋面,但他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带结对的孩子到宁波看看,认识这座美丽的文明之城。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凌沪琼 丁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