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死亡无人可以幸免,善终应该成为生命末期的期待。”不久前,在宁波市区举行的一次安宁疗护理念推广活动中,作为带领人的董明芬在开始分享时,在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句话。董明芬是省内首个社区安宁疗护病房的护理专家,也是一位有着40年护龄的护理工作者,如今她在工作之余成为安宁疗护理念的推广者。她见到太多终末期患者的生离死别,也对安宁疗护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感觉自己无处可去
癌症晚期患者选择主动结束生命
在肿瘤科工作几十年,董明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癌症终末期的患者,见到了太多患者从确诊到病情加重再到绝望的过程。
“十几年前,我们大多关注患者的治疗,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关注得很少,真正让我认识到安宁疗护病房重要性的,是10年前遇到的那位患者。”董明芬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年近六旬的男患者,因为身患肝癌且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患者的病情进展很快。考虑到已经没有什么能用的治疗手段,每个医院都不让他住太长时间,患者从一家医院出院辗转来到董明芬所在的肿瘤病房时,医生也表示,他最多也只能住一个月。
董明芬回忆,那位患者住进病房以后,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腹水越来越厉害。就在患者住了大半个月即将出院的时候,医护人员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情绪低落下来。“记得他经常在病床上喃喃自语:‘我该到哪里去,我没有地方去了’。”董明芬说,通过沟通,她了解到患者想着自己就要出院了,如果回家不但家人难以照顾,家里也没有止痛的方法,患者可能面临更多的痛苦,因此感到绝望。见到这样的情况,董明芬和同事们也只能耐心安慰患者,希望他放宽心,总有解决的办法。那以后,董明芬和同事们继续忙于日常工作。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他们得知了患者选择跳楼自杀的消息。
“那件事对我有很大的震撼,患者去世几天前那绝望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董明芬说,从那以后,她也常会问自己,作为医务人员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癌症患者的痛苦症状有没有得到控制?他们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对死亡的恐惧感,我们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晚期癌症患者的归宿到底在哪里?他们的家属又有没有得到抚慰?
2
帮助患者“我的死亡我做主”
也是安宁疗护工作者的责任
每周二下午,董明芬都会来到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医共体明楼分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和护士们一起查房,了解还能为患者提供哪些服务。这个病房从2018年开始运营,是浙江省首个设在社区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至今已经先后送走了400多位患者。从这个病房创建之初,作为护理专家的董明芬和作为医疗专家的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三十三病区主任徐正阳,每周都会来查房。
“临终患者最怕什么,最需要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病房专门做过问卷调查。”徐正阳说,调查结果显示,疼痛和呕吐是患者最担心的,再加上癌症患者大多营养状况堪忧,经过几年的安宁疗护工作,徐正阳也总结了安宁疗护服务的目的就是八个字:不痛、不吐、不瘦、安心。
在安宁疗护病房里,科学规范的治疗,可以让患者不用忍痛,减少呕吐,改善营养状况。而要做到让患者安心,则需要更多心理的沟通和慰藉。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董明芬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这让她更容易走进患者的内心,为他们解决难题。
“我记得有一位60多岁的癌症患者,因为我常常和他谈心,他给我分享了一个小秘密。”董明芬说,这位患者因为癌肿侵犯到声道,已经无法说话,但可以通过写小纸条沟通。患者悄悄告诉董明芬,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很害怕走的时候太痛苦,因此悄悄在常吃的药瓶里攒下了几十片可以随时“送走”自己的安眠药,家人和护士都没发现。
董明芬和护士们没有“查抄”这位患者的小秘密,而是告诉他,医生有办法让他不痛,不用太过于担心,还有什么愿望也可以趁自己清醒的时候一一写下来,不给自己和家人留遗憾。“后来患者果然写了不少小纸条,对自己身后事仔细做了交待,这以后患者再没了轻生的念头,安详地走完了最后一程。”董明芬说,“我的死亡,我做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帮助患者按照本人意愿,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也是安宁疗护工作者要做的。她曾经帮助不少临终患者写下自己的愿望,有的患者希望和久不来往的家人说出心底长久的亏欠,有的患者希望见一见因种种原因没能陪在身边的亲人等等,对于这些愿望,她和同事们都尽可能一一帮助患者实现。
从去年开始,董明芬加入了“如宁所愿”志愿者团队,在这个致力于推广安宁疗护理念和服务的团队里,她经常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感悟,帮助大家加深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和认识。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家属也能妥善应对,不留遗憾。”董明芬说,推广安宁疗护理念这件事,她会继续做下去。记者 孙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