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香港甬港联谊会原秘书长郑介初(哲夫)先生之女郑玫发布讣告称:父亲郑介初先生于4月1日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享年94岁。
郑介初,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以笔名“哲夫”(因其夫人名叫高哲)为人所知。
他是一位著名的邮品收藏家,从邮票、明信片到老照片,一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万余张反映旧中国社会风貌的图像资料,蔚为大观。从上世纪90年代起,哲夫开始对这些老照片、明信片进行整理归类,出版约20册老照片集,其中包括影响深远的《宁波旧影》。
热爱收藏的镇海老人
“父亲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老年之时各种病魔缠身。”郑玫女士表示,“但是他睿智、达观、慈祥、善解人意,对世事洞若观火。他胸怀博大,一生呵护家人,关爱友朋。”
哲夫的人生非常曲折。青年时就读于重庆清华中学、上海沪江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他曾参军,也当过记者,1977年后赴香港从事旅游业及进出口贸易,历任港九顾绣百货商会副会长、港九五金钢材进出口商会会长,成了一名港商。
哲夫曾担任宁波旅港同乡会常务理事、香港甬港联谊会秘书长等职,2016年获颁“宁波荣誉市民”。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年仅2岁的哲夫随母亲逃难到镇海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他数次到故乡寻根,在镇海区侨办帮助下,终于在镇海湾塘顺风村找到祖宅。
2001年4月,他携全家三代到湾塘寻根,并修葺了百年老屋。
更多时候,哲夫以他的收藏爱好为人所知。他从十几岁开始集邮,一直持续到晚年。从这些邮品中,他看到了苦难的家国史。
老照片中藏着家国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人涌入中国经商、旅游、传教……为了向亲朋介绍在华见闻,大量有关中国风俗、人物、民情、风光的明信片应运而生,无意中成为历史的见证。
几十年积累,哲夫收藏了万余张老照片、明信片,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先后出版了《邮海漫话》《续邮海漫话》《百年沧桑》《旧上海明信片》《明信片中的老天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和《老明信片选》《宁波旧影》《烟台的旧影》等约20部以邮品为基本素材的集邮专著和图册,让年轻一代了解旧中国的往事。
在他主编出版的《宁波旧影》中,共收录400余幅老照片、明信片和图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宁波开埠以来的政治、社会、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情况,其中大部分原件都是他通过拍卖获得的。哲夫说:“那是历史,关于宁波的历史,它反映了宁波文化,也反映了宁波曾经有过的伤痕和曲折。”2004年8月,《宁波旧影》首发仪式在甬举行。
2001年6月,哲夫曾在宁波参加“百年国耻——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展”。展览是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举办的,宁波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
展出的图片资料大多选自哲夫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150余块图版、400多件照片和文物,吸引了2.5万余人次参观。
展览期间,哲夫向正在筹建中的宁波博物馆捐献了27件反映近代宁波的明信片、图片、史料信函和纪念章等。
老照片中,有“宁波新江桥”“城内天封塔”“镇海金鸡山”“去宁波天童之路”“宁波湖中垂钓的渔民”等风景照,还有英国《伦敦图画新闻》刊登的1862年8月被英法联军轰毁的宁波城墙图片,以及1900年宁波商号联合向海关税务司检举贪污舞弊之信函。这些文物向家乡的父老乡亲生动展现了百年前宁波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宁波,哲夫还向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地捐赠过数千件珍贵的资料和文物。他总是说,希望“物归原主”,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辛酸屈辱的历史,砥砺奋进。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