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梭子蟹趣谈(上)

□何良京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有趣的题为《咏螃蟹呈浙西从事》的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说皮日休的诗有趣,不仅指内容,还有后人对诗作出的两个完全对立的解读:一说螃蟹是一个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无赖形象;另一种解读认为,诗作里的螃蟹具有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赞美了它敢于“横行”,冲撞“龙庭”的反抗精神。全诗未有一个“蟹”字,却把蟹刻画得活灵活现。

蟹有许多种,若按它们的出身之处,则有海蟹、河蟹之分。为此,笔者查阅《辞海》,在相关词条里发现,螃蟹即“中华绒螯蟹”(《辞海》第七版1687页)。此前,笔者在宁波海洋渔文化展示馆看到的相关介绍是:蟹类为节肢动物门中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类种类的通称。而百度对其的定义则是:中文名,蟹;拉丁学名,Brachyura,别名螃蟹。综上所述,以及结合我们这边的日常口语习惯,《辞海》对螃蟹的的定义显然不够全面了。

因诗中有“沧海、海龙王”之说,所以笔者认为皮日休笔下的螃蟹应为我们最常见的梭子蟹,其“张牙舞爪”的外形也较贴切。

说梭子蟹为我们所常见,一是它会繁殖,自然条件下,生存繁殖能力强。另一方面是易繁殖,现在梭子蟹的人工繁殖在技术上毫无障碍,一句话就是量大。二是由于它的美味,是众多吃客的心头好,因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浙江省水产志》这样记述:梭子蟹学名三疣梭子蟹,在浙江沿海北起佘山南到南麂列岛都有分布。梭子蟹是一种底栖动物,一般在水深20-6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域内活动,常常除眼睛外,把全身埋在底层沙子里。每年3月前后,它开始从深海区越冬场向沿岸水深30米以内海区洄游,5-6月为产卵盛期,浙北渔场比浙南渔场推迟约半个月左右。3-6月为春夏汛;7-8月,部分梭子蟹会进行第二次产卵。产过卵的蟹,元气大丧,期间的蟹体瘦质次,多数老蟹在产卵繁殖后相继自然死亡。与此同时,幼蟹却迅速生长,因环境、饵料等因素,成熟时间有一定差异。约9-10月后,性腺发育成熟,即能进行交配。此后逐步向东南外海深水处越冬,直到次年3月进行产卵洄游。在上述生命周期中,9月至次年3月为秋冬讯,这时蟹肥膏红。自9月份起,整个捕捞期可长达半年,只是按水域情况不一,各地捕捞期时间上有先后不同。梭子蟹捕捞历史悠久。据1992年编写的《巷南县渔业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在炎亭“屯扎人员”,捕蟹专供御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渔岙渔民项子志,开始用六指流刺网专捕梭子蟹。流刺网历来是捕捞梭子蟹的主要渔具。1991年浙江水产学院创造蟹笼捕蟹,并迅速得以推广。此后不久,为保护梭子蟹资源,相关的地方政府规定:在春分至芒种禁止捕捞抱卵亲蟹,在小暑至白露禁止捕捞幼蟹。

当然,上述只是《浙江省水产志》的说法。其实梭子蟹分布极广,不仅我国沿海都有,还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

日前,和“老渔夫”、市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陈员祥聊天时,从他那里听到了不少梭子蟹的趣闻。

梭子蟹是螃蟹的一种,而梭子蟹在阿拉宁波乃至东海一带又有三大品种,除了最常见的“白蟹”外,还有三眼蟹和青壳蟹(俗称兰花蟹)。梭子蟹一生要蜕三次壳,一般情况下三年后就不会再长大了。令人想不到的是,梭子蟹公蟹的最长寿命居然可达60年。每次蜕壳,对梭子蟹来说都相当于过一次“鬼门关”。因为蜕壳期间,原有的坚硬的外壳没有了,新一层壳(这个时候称“皮”似乎更合适),差不多约有一天一夜这么个时段是软的。这个时候的梭子蟹毫无抵抗力,所以很容易成为其它海洋生物甚至同类的口中食。24小时后,新壳才逐渐硬化,这样也可算是获得了一次“新”生命。因为蜕壳时需要大量营养,因此梭子蟹软壳时(宁波人更习惯称紫壳蟹,因为硬化前,蟹壳呈紫色)最肥。据说在日本,还有专门“软壳蟹寿司”。当然也有朋友不喜欢,这是因为软壳蟹口感有点“沙”。

蜕壳后的梭子蟹由于在蜕壳过程中,消耗了自身的大量能量,因此蜕壳后存活下来的蟹最瘦。梭子蟹的肥瘦还有“大小月变化”。和许多海洋生物一样,梭子蟹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月光时,它懒洋洋地把自己埋在沙泥下,吃各种藻类、守株待兔般地吃海底小生物,这样容易长“膘”。随着农历逐步进入到满月,梭子蟹逐渐活跃,会追逐月光,从海底上浮至海面觅食。由于梭子蟹整个身体结构原因(在水中运动主要靠一对大鳌和四对小足划动,其中第四对足扁平似桨,适于游泳),游动对它来说是十分费力的事,因此会消耗很多能量。所以,农历月初和农历月中捕到的梭子蟹,肥瘦会有明显差别。这就是我们这边民间流传甚广的“月亮夜抲来的蟹较瘦”的说法的来由。

和众多动物一样,梭子蟹也有公母之分。最直观的辨别方法就是看蟹背面底部的肚脐。公蟹,阿拉宁波人习惯称之长脐,蟹脐呈长长的尖角条状。母蟹则有所不同,未交配前蟹脐呈三角状,宁波人称之为“小娘蟹”(当地称未婚姑娘为“小娘”);成年交配后,蟹脐呈约四分之三圆形状,俗称团脐。前面提到过,梭子蟹最长寿命可达60年(公蟹),那么最大能长到多大呢?陈员祥笑称,有人标榜自己长得高大,这时若碰上不怎么认可他的宁波老渔民就会甩过去一句:“不咋样啊,再高也没三只白蟹高嘛!”因为大的白蟹,把两只大蟹钳展了开来,横向约有70厘米左右,所以一般人真达不到三只白蟹叠加起来的长度。

说到如何捕捞梭子蟹,在渔船上待过十数年的陈员祥坦承,有关情况知道一些,但他以前工作的宁波海洋渔业公司,以捕鱼为主,没有专门捕蟹船。在捕鱼过程中,如果运输、储存等条件允许,作为兼捕的梭子蟹,量大的话,可能会视作渔获,会想办法处理。如果量不是很大的话,作业人员甚至会“讨厌”捕到的梭子蟹。这是因为梭子蟹比较凶猛,张牙舞爪的,在处理时一不小心手指头被它钳上会非常疼。另外,梭子蟹外壳钩钩扎扎,清理起来较麻烦,很容易损坏渔具。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蟹和许多鱼类差不多是“天敌”。蟹子以及幼蟹、蜕壳蟹等,蟹的生命周期中有多个时段都是鱼的口中食。当然成熟的梭子蟹也挺凶猛,它也会反过来吃鱼。因此,鱼多的地方,蟹不可能会很多;反之亦然。还有蟹鱼共同入网了,横行的梭子蟹也会对同网中的鱼的“颜值”造成极大的破坏。

由于上面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老渔民都知道一网上来,如果网中蟹的数量相对较多,则表明该水域不是鱼的“宜居”之地,所以鱼不会太多,于是往往拔锚开船,换一个水域再下网。至于对兼捕上来不计入渔获的少量梭子蟹,一是掰下两只大蟹钳,然后扔回大海,二是将捕捞上来的蟹烤熟后,然后再踏碎(渔民们的工作靴子,一般都是厚底,不怕扎),拿到船上烟囱旁边的散热架上去烘干。这类活一般都是渔船换场途中,没事干时,一些到岗不久的新手们做的,老渔民们对此还很不屑。掰下的大蟹钳和烘干的蟹肉干,大多在船上留作下酒小菜。

笔者有一位曾在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工作过的同事,有一次聊天时说起,在渔船上吃白蟹只吃蟹钳,余下都扔回大海云云,当时还以为他吹牛呢!

2024-03-2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5156.html 1 3 梭子蟹趣谈(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