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女士(化名)刚刚经历了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浩劫”:由于3年前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切除病变胆囊,并对已经确诊的乙肝置之不理;3年后,她被查出左半肝胆管长了近百颗结石,还被发现一个恶变的肿块。最终,不得不切除整个胆囊和半个肝脏。
今年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忻畅提醒: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也是一个沉默的器官,肝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或是症状不明显。只有正确认识疾病,才能采取科学的办法来防控。
医生的建议她一句都没听
3年前,51岁的吴女士在老家因为全身发黄、反复肚子痛被家人送到医院。经过B超检查,她被查出胆总管结石和乙肝。当地医生建议,首先要通过手术把胆囊切除,取出胆总管结石,以避免进一步病变,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其次,要长期规律服药治疗乙肝,控制肝炎病毒的进展。
然而,不能接受手术的吴女士没有听从医生的任何建议,只是选择门诊输液消炎等简单治疗。等到腹痛症状缓解后,她再也没有复查。
就在不久前,反复腹痛再次找上吴女士,正在宁波打工的她来到鄞州人民医院就诊。接诊的忻畅副主任为她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吴女士的左半肝胆管里也长了密密麻麻数不清的结石,她的左半肝里还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可疑肿块。
肝脏出现了更严重的恶变
“这次不仅要把整个胆囊拿掉,就连肝脏也要切掉半个了。”忻畅十分惋惜地告诉吴女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备受打击。她不明白,也就3年工夫怎么情况会如此急转直下?
忻畅详细问询后得知,肝内肿瘤的出现与吴女士没有治疗乙肝有直接关系。“我们常说的‘肝癌三部曲’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硬化进而演变为肝癌,避免恶变的第一步就是规律治疗肝炎。”忻畅解释。
此外,忻畅还怀疑吴女士很有可能早在3年前就已经出现肝内胆结石,但由于当时没有进一步影像检查不得而知。在临床中,肝内胆管结石引发胆总管结石的比较常见。“结石掉下来落入胆总管结石,长期的炎症刺激很容易引发胆管癌,那样更棘手。”
住院检查后,科主任王金波组织团队进行讨论。在忻畅的耐心劝导下,吴女士同意手术。经过严密的术前准备,手术如期举行。忻畅团队为吴女士实施了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在其体内取出了密密麻麻上百颗结石。而肝内肿块最终的病理报告确诊为肝癌。
肝脏是个
沉默的器官
忻畅说,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人吃进去的所有东西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肝脏也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导致它出现问题容易被忽略,不易及时发现。他提到,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乙型肝炎病毒(乙肝)或丙型肝炎病毒(丙肝)感染者;二是长期酗酒者;三是饮食不当者,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如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四是糖尿病患者与肥胖人群;五是有肝癌家族史的;六是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此外,肝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0岁-59岁为肝癌高发年龄。地域方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肝癌高发区域,其中农村地区发病率更高。
忻畅表示,早期肝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或症状轻微而缺乏特异性。随着疾病进展,可能有以下的症状:食欲不振;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腹痛,主要为上腹痛;腹部肿块等。当患者因上述症状就医时,大多病情已到中晚期,这也是肝癌普遍预后不理想的原因。
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获诊时已处于肝癌晚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健康体检的开展,肝癌早期诊断率有所提高,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提高5年生存率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早期诊断肝癌?肝癌的早期诊断有赖于定期检查或筛查,肝癌高危人群尤其要重视定期的专项检查。比如每3-6个月检查一次,包括检测甲胎蛋白(AFP)、肝功能、腹部B超等,有怀疑时加做腹部增强CT或MRI等以帮助诊断。
记者 陆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