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年年有“鱼”

话鸬鹚

暗绿背鸬鹚捕鱼

驯养的普通鸬鹚在一起捕鱼

“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是中国人在过年时常说的祝福语。“鱼”是“余”的同音字,因此我们也常在餐桌上放鱼,来表示“年年有余”。当然,我在这里不讨论民俗,而是借此引出关于鸬鹚的“年年有鱼”的故事。

在中国有分布的鸬鹚共6种,分别是:普通鸬鹚、暗绿背鸬鹚(也叫“绿背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黑颈鸬鹚和侏鸬鹚。其中,普通鸬鹚在国内广为分布,也最常见;暗绿背鸬鹚与海鸬鹚均分布于东部沿海,不常见;后3种鸬鹚,在国内分布区域很窄,难得一见。在宁波,通常可以见到的是普通鸬鹚与暗绿背鸬鹚这两种,前者很容易见到,而后者只在近海地带零星可见。

著名的“鱼鹰”

在民间,鸬鹚常被称为“鱼鹰”,但其实鸬鹚并非鹰形目的猛禽,而是属于鲣鸟目鸬鹚科的水鸟。真正善于捕鱼的鹰也有,它的名字叫鹗(è)。跟鸬鹚一样,在浙江,鹗也是以冬候鸟为主。当然,这两种鱼鹰的捕食方式是不一样的。鹗先是在水域上空盘旋,一旦锁定目标,立即高速俯冲,用强劲的脚爪抓住鱼儿,随即振翅飞掠而上;而鸬鹚并不会表演下扑的把戏,而总是直接潜水捕鱼。

在宁波,普通鸬鹚十分常见,在海滨湿地比比皆是;也出现在内陆的湖泊、江河等大型水域中,如东钱湖、姚江等。甚至,冬天在城区的日湖公园里也可以见到两三只鸬鹚在湖中捕鱼——这是因为,日湖公园紧邻姚江,故常有几只鸬鹚从姚江飞到日湖来寻找食物。

普通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可达90多厘米。在秋冬非繁殖期,其全身羽毛黑色,故得俗名“水老鸦”。不过,若是在阳光下以较近距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普通鸬鹚背部的羽毛并非纯黑,而是呈现铜褐色的金属光泽。早春时节,它们开始换上繁殖羽(也叫夏羽或婚羽),头颈部会杂有很多纯白的丝状羽,看上去像白了头似的;同时,两胁也会各出现一个大白斑,这在飞行时特别明显。

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普通鸬鹚捕鱼是单个行动的,但见它大半个身子都浸在水下,只露出长长的黑色头颈,就像一条粗壮的黑蛇昂首在水面上游荡,然后轻轻往前一跃,便头下尾上,潜入水下。它的双腿长在靠近尾部的位置,脚上有蹼,因此在水下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它会紧追鱼儿,潜水时长以二三十秒居多,直至用长长的、前端有弯钩的嘴将鱼牢牢咬住。

我经常看到,当一只鸬鹚衔鱼冒出水面时,如果鱼儿比较小,那么它就会迅速吞下;而一旦捕获比较大的鱼,那就可要费点周折了。它会不止一次把鱼抛到空中,直到鱼落下时刚好头部朝下,这样就可以顺势吞下了。鸬鹚的嘴下有个小型喉囊,因此我们会看到它吞鱼时喉下胀鼓鼓的,那模样十分有趣。

不过,最近我在北仑梅山湾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一幕。数以千计的普通鸬鹚聚集在一起,它们显然在跟踪鱼群,时常从一处群飞到另一处,降落到水面后即对鱼群进行集体围捕,空中还有白鹭、银鸥等鸟儿也在伺机抢鱼吃,那场面十分壮观。

吃饱了之后,鸬鹚们常站在水中的树桩、浮标等物体上面休息,有时会长时间张开翅膀,以晾干水分。

鸬鹚“双胞胎”

说来好笑,前些年,我一直以为在宁波(乃至整个浙江)所见到的,通常只有普通鸬鹚;像暗绿背鸬鹚、海鸬鹚之类的,得到外海有悬崖峭壁的岛上才有望一见。因此,尽管好多年前我就已经在温州海边拍到了暗绿背鸬鹚,但是我当时一直以为那是普通鸬鹚,就把照片放在了普通鸬鹚的文件夹里。几年后,看到鸟友说他在文件夹里“拎”出了暗绿背鸬鹚,并讲了分辨这两种鸟的诀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去翻了文件夹,哈哈,果然,我也找到了暗绿背鸬鹚!

确实,普通鸬鹚与暗绿背鸬鹚长得实在太像了,如果事先不知道分辨窍门的话,真的很容易把它们搞混。区分这两种鸬鹚,最直观的方法,是看它们的喙和脸颊相交处(即口裂处),那里的黄色裸皮(鸟类不长羽毛的那块皮肤)部位是呈钝角还是锐角。如果是锐角,那就是暗绿背鸬鹚,否则就是普通鸬鹚。上述办法是最可靠的,此外还可以依据“脸色”来帮助区分:一般来说,暗绿背鸬鹚脸颊上的白色面积要比普通鸬鹚大,即谁的脸更白,谁就是暗绿背鸬鹚。

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未经点破,就完全摸不着头脑;而一旦挑明,则又觉得如此简单。此后,我在海边拍鸟时,就特别留意那游离于大群鸬鹚之外,常单独行动的鸬鹚。这样一来,发现暗绿背鸬鹚的概率大大提高。从去年12月以来,我在象山道人山海边及北仑梅山湾,发现了好几只暗绿背鸬鹚;甚至,鸟友黄泥弄在东钱湖也拍到了。由此看来,这种鸬鹚并没有以前所认为的那么罕见。

这里顺便说段有趣的小插曲。上个月中旬,我和鸟友老郑在北仑梅山湾蹲守拍鸟,原想着要拍红胸秋沙鸭,但那天红胸秋沙鸭一直在远处,始终不靠近我们隐蔽的地方。在附近活动的,只有一只鸬鹚,它一会儿潜水捕鱼,一会儿跳到水中石墩上晾翅。我原以为是只普通鸬鹚,故懒得去拍。后来,忽然注意到,它在背朝太阳晾翅的时候,后颈与背部的羽毛似有暗绿色金属光泽,顿时心中一动:莫不是暗绿背鸬鹚?赶紧拍了,放大照片查看其脸部特征,果然是它!于是,我们开始专注拍摄,终于第一次拍到了暗绿背鸬鹚捕鱼的照片。

驯养鸬鹚捕鱼,已成民间“非遗”

自古以来,人们就驯养普通鸬鹚捕鱼,尤其在江南水乡,这门古老的技艺流传甚广。中国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曾写过一篇题为《鸬鹚》的著名短文,文中把鸬鹚捕鱼的场景描写得如诗如画: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现在,在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驯养鸬鹚捕鱼这门手艺还存在着,只不过通常以景区内的表演为主,而不再用来谋生了。2017年春,在宁波海曙区洞桥镇,我曾有幸亲眼见过两位70多岁的老人用鸬鹚捕鱼的场景。当年,就有报道称,这可能是这项“非遗”在宁波最后的绝唱了。

□张海华 文/摄

2024-02-18 年年有“鱼”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1799.html 1 3 话鸬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