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园
“乡愁”一直都是文学世界中永恒的主题。“风筝和社戏”是鲁迅的乡愁,“邮票和船票”是余光中的乡愁,而“光影斑驳的小时候”,那是李九伟的乡愁。
李九伟的散文集《我们的小时候》用质朴的语言、简单的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桌原汁原味的乡土家宴。那些藏在衣食住行中的点滴欢乐,那些无忧无虑的儿时岁月,宛若一颗颗碎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更是一串串音符,奏响献给故乡的动人旋律。
捕捉记忆深处的童年乡愁
全书以1979年至1983年为时间节点,铺展开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豫南大地乡村生活的烟火画卷。这个时段是作者的童年时期,是她最难忘的日子。吹拂开历史的烟尘,深藏于童年记忆之下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纵贯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幕,浮于眼前,仿佛再次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灯芯绒绣花外套”“喇叭裤”“的确良衬衣”还是“茅线”“柴火锅”,又或是“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摩托车”……那些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件,那种农村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远去成了历史的标本。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来说,那些东西既是她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她作为一个农村娃的记忆源泉。
也许情感的承载物不尽相同,但故事中蕴含着的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乡情都是相通的。作者将自己的故事融入社会历史,融于人类的共同情感,从书写故事的此端遥望亲身经历的彼端,捕捉的是一汪童年乡愁。
从另一方面看,作者虽然是在写自己的小时候,但其实写的也是大家的故事,是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故事。她通过童年生活的述说打捞起来的,既是个体记忆又是集体记忆。书中关于“吃、喝、玩、乐”的描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独有的农村生活图景。记录时代,呈现时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讲述串连起了全社会的情感共同体。
勾画深藏肺腑的爱的轮廓
“每一个接触九伟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李九伟将故土情怀、赤子童心发之于心间,流溢于笔头,当她将这些熔铸着“爱”的童心童真童趣落笔在纸上时,便成了一篇篇散文,一行行诗句……作者对童年生活、家乡亲人有着难以言喻的特殊情感,而我们亦能够在她的每一篇文章中窥见其童年和家乡的影子。而童年叙事和故乡主题,也一直是她创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在书中,她横向铺展开童年接触到的那些人、事、物、景、情,又用“小时候”这一深藏于故乡血与肉的灵魂词汇将家乡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过往串联起来,以“童心童趣”为中心原点,以衣食住行、乡村田野、乡村娱乐、乡村人物为主线,勾画的是她深藏肺腑的爱的轮廓。
小时候的“我”玩泥巴、包泥饺、摔瓦屋,和牛、羊、鸡、鸭等许多活生生的动物成为玩伴。亲手去捉“蚂蚱”、“蛐蛐”,并使其成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物曾经是作者的生活日常,这些童年欢乐伴随着“我”慢慢长大,早已融入灵魂和骨髓,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而长大后的作者将这些经历一一整理记录,她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家乡和农村生活做了最好的注脚。
那些她吃过的食物,穿过的衣物,看到过的事物,接触过的人物……透过岁月的橱窗,通过点滴的碎片构成了爱之轮廓的完整拼图。这些深藏于内心的过往,更像是一团团缤纷斑斓的油彩,装点了童年时光,影响了作者的心境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童年经历留住了她的童心,也是她的童年成就了其“诗情童心”的创作话语体系。
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深藏肺腑的爱的轮廓,那是对故乡,对童年的人和事,对那片土地上一切事物的牵挂和留恋,不舍与眷念。小时候有多欢乐,长大后失去了就有双倍的失落。作者说:“我怀念童年蓝天白云下热热闹闹的村庄、马路……幸福的同时,也稍感失落,村庄物是人非……回不去的童年,永远定格在时光的隧道里……”
倒映在岁月之河的精神原乡
李九伟从小在豫南确山长大,她是随着高考大潮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中原大地来到甬江之畔工作的。江南港城令无数异乡之人流连忘返,但忘不了的仍是梦绕魂牵的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总有那么一些日子,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九伟对故乡的挚爱深情也使得“确山”这个中原大地上的豫南小城在不知不觉间化作了她文学书写和文学表达的精神原乡。纵观李九伟的创作,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多多少少的透着其故乡“确山”的影子,而本书更可看作是对“确山”的正面描写与直接讲述。因为讲述小时候的故事,无疑就是讲述确山的故事。
豌豆角、儿歌、游戏,鸡、猪、马、青蛙、蛇,麦田、玉米、大豆,电影、说书……这里面既有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也有逐渐远去的事物,既有不足为人所道的小事,也有农村独有的娱乐形式。就连“打扑克”这种细微小事、“砸砖”这种外人看来无厘头的“怪事”、“豆瓣酱”这种日常烟火,作者都要写上一写,只因为这些事物出现在童年,出现在确山。有人说:“理想催人前行,亲人拽人回首。然后,我们就用一生的时间,往返于前方和故里之间。”作者在家乡成长,离乡求学、工作,异乡思乡,归乡离乡。家乡的一尘一土、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有她无尽的牵挂和惦念。她之所以作如此细碎的书写,连家乡的“绳子”“石子”都舍不得放过,都要悉数记录,就是想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追寻她的乡愁,而倒映在她生命之河上的就是她所要追寻的精神原乡,那就是确山。
散文集《我们的小时候》以作者童年的生活为立足点,用个体的童年回忆映照着时代变迁,虽然是对平淡日子、平凡生活的记录,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种幸福的力量,澎湃的热情,人间烟火处的情怀和热望。这是人生的交响,亦是时代的吟唱,它们交相辉映迸发着生活的力量,闪烁着生生不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