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江
宁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水系格局,是宁波城市最为鲜明的人文地理景观。这六条塘河,除了拥有诸如行洪排涝、农田灌溉、舟楫出行等共同的功能外,还各有特色。而位于鄞州东乡的中塘河,因为河上有一个西洋式的航船埠头,使其多了一个故事。
中塘河呈东南——西北走向。据史料记载,这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成于北宋嘉祐(1056一1063)时期。当时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承流东钱湖莫枝堰的下注之水。它流经鄞东的黄苏桥、沙家垫、五港、泗港、潘火桥、宋诏桥、白鹘桥,拐弯过四眼碶,经镇安桥到新河头,通过道士堰碶闸注入奉化江。
最新资料记载,中塘河现存河道长为12.3公里,平均宽度为24.2米,平均水深1.54米,是鄞东平原最重要的河道之一。
历史上,中塘河河道两岸村舍俨然,市肆发达,滔滔不绝的流水孕育出鄞东地区的农耕经济,使广袤的鄞东平原成为富庶之地。鄞东地区数十万百姓将中塘河视为“母亲河”。
中塘河流经的沙家垫村,东距莫枝堰仅2.5公里。这个村是宁波著名的侨乡,村民绝大多数姓李,很显然是“聚族而居”。《鄞县通志》记载,沙家垫村李氏“商最重,农次之,民风厚朴”。二十世纪初,村里出了一个名人,大名叫李志方。他是近代宁波知名的“宁波帮”人物,也是中塘河上西洋式航船埠头的建造者。
李志方(1865—1940),出生在沙家垫,早年去上海谋生。民国初任三菱轮船公司总买办、日本邮船会社华人经理等职(“九一八”事变后辞去了所有日资企业的职务),同时又投资上海工商业。发迹后,热心公益,乐做善事,曾担任上海中华妇孺救济总会、中华红十字会、上海孤儿院等慈善机构董事,为慈善事业奉献良多。他关爱乡里父老,数十年里,在家乡东钱湖建医院、办学校、除陋习、开新风,做了不少善事。
作为沙家垫村人,李志方看到家乡有紧傍中塘河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却因为交通工具的缺乏或简陋,村民出行颇为不便。随着村民外出闯荡的人数激增,交通问题尤显重要。在没有汽车的年代,要想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办一个轮船公司,彻底改变中塘河靠农船手摇纤拉载人运物的现状。
想到这一点,李志方就与上海的“宁波帮”闻人商议,最后由他牵头,采用股份合作的办法,办起了宁湖轮船公司,购入当时最先进的专用于内河行驶的用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小汽船(老百姓习惯叫作“小火轮”)。从此,中塘河成为鄞东地区率先用汽船进行营业性运营的河道。
小汽船航行速度快,载客(货)量大,极大地方便了中塘河沿线村民的出行,也促进了沿线农村与城市的贸易流通,一时
成为轰动宁波的大新闻。
航线开通后,却碰到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塘河沿线的村落没有适合停靠小汽船的埠头。沙家垫村口原有一个供农船装卸货物的简易埠头,几根细细的木桩插在水中,上面铺了几片用毛竹片编成的垫子。很显然,这样的埠头不适合现代化的小汽船停靠。于是,李志方决定在沙家垫建造一个新式航船埠头。他利用自己在上海广泛的人脉优势,请外国人在上海开设的专业设计公司设计航船埠头。他要求新航船埠头样式独特、具有西洋风格,要既美观又新颖。同时,要求新航船埠头具备多功能和实用性,在方便村民登船下客、装载货物的前提下,还要满足村民取水、洗涤、交易等日常生活的需要。
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资料缺失,现在已经查询不到当年设计这个西洋式航船埠头的公司的具体名称。笔者在写作此文前,通过田野调查,从众多沙家垫村民的口中了解到,他们的长辈曾经讲述过,1932年夏天,村里来了几个洋人,蓄着满脸的胡须,上身穿马甲,下着西装短裤、长统袜、白凉皮鞋,头戴铜盆帽,手上拎着大箱子,箱子里装着照相机一样的仪器,随行的一群中国人肩扛着长长的勘测杆。
这就是李志方从上海请来的设计师。他们白天在沙家垫村旁的中塘河边东走西看,指指点点,叽哩呱啦地说着村民听不懂的外国话,还不时在画板白纸上写写画画,晚上则去莫枝镇由李志方开设的医院里歇息,足足忙碌了十多天。
秋收冬种结束后,中塘河进入了一年中水位最低的枯水期。村民们看到宁湖轮船公司的小汽轮拖着长长的一队货船来到沙家垫简易埠头,从货船上卸下大量的钢筋、砂石和洋灰(水泥),整齐地堆放在岸边。不久,李志方陪着由他请来的著名建筑承包商——上海协盛营造厂的工程师来到了沙家垫。
那年的农历十月廿八,沙家垫村新航船埠头建造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师指挥他们雇用的村民围堰筑堤,用水桶戽水。围堰内的积水排干后,开始清除堤内的淤泥,然后用钢筋水泥浇筑起支撑埠头的十多根大柱子,再用水泥将砂石拌匀灌注进事先扎好形状的钢筋网上,制成规格一致的条板,然后铺在柱子上。不久,新航船埠头的雏形就出现了。
为在严冬来临之前完成航船埠头的主体工程,工程承包商从上海运来了先进的起重和吊装设备,夜以继日地全力施工。那些工程师晚上就睡在村口的李家祠堂里。建造埠头的施工现场,白天人声鼎沸,观者如云;晚上汽灯高悬,形同白昼。村里的男女老少,为施工者递水送饭,遮风挡雨,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那一年的年底,一个崭新的、具有浓郁西洋风格的航船埠头出现在沙家垫村民眼前,成为全体村民最引以为豪、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这个航船埠头的设计理念确实非常超前,从村口到航船埠头,是一条平直的通道,通道宽近两米,两边是高75厘米的护栏,护栏中空,分别用钢筋水泥浇注出来的五根罗马柱作装饰,十分美观。通道尽头就是埠头平台。平台伸出河面达5米,呈长方形,宽3米,长6米,地坪上还贴心地打上防滑网格。平台的左右两边是水泥浇成的台阶,一直延伸到河底,这样既方便乘客装卸货物,又便于行人根据水位高低变化而自如地上下行走,同时还方便村民洗涤和取水。台阶靠岸的一边也分别设有中空护栏,用罗马柱作装饰,实现了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统一。
1933年春天,由李志方出资10余万大洋的沙家垫村西洋风格的航船埠头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当时的上海《申报》和宁波本地报纸《时事公报》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沙家垫村西洋风格的航船埠头的建成,再一次成就了李志方的一段佳话,也进一步助力沙家垫村的李氏后人不断走向外界,更方便了鄞东地区四乡八邻村民的出行。从此之后,新嫁娘的婚船在这个埠头停泊,延续一个个喜庆的故事;怀揣梦想的少年从这里登船,出门闯荡更大的天地;衣锦还乡的游子在这里上岸,传播外面世界的精彩;鄞东平原丰富的物产在这里装载,运往宁波、上海甚至更远的地方,促进了乡村与城镇的贸易互通。新航船埠头更成为沙家垫村民扎堆集聚、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和判断是非、解决纠纷的场所。
岁月倥偬,倏忽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李志方当年捐巨资建造的西洋式航船埠头,依然在中塘河畔存在,且基本保持原来的面貌,并且已经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保点”,还是喜爱乡村游的“驴友”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