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贺岁,龙龘古今。1月27日起,宁波博物院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及全国60余家文博机构,推出“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与观众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
龙,是独具中华气质的文化象征,也是大家非常喜爱尊崇的民俗形象。作为贺年大展,宁波博物院把压箱底的神龙都纷纷“召唤”了出来,共计展出院藏龙元素文物190件。
从春秋时期的夔龙纹青铜鬲、汉代龙虎纹铜镜、明代各类龙主题玉器,到清代花团锦簇的龙形象瓷器,覆盖朝代齐全,品类众多,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龙文化图景。
展览位于宁波博物馆一楼西特展馆,将持续到4月15日。
1
时间长河中的“龙”文物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神异动物,龙体长威严,上天入水,兴云降雨,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
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广布于华夏大地。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
岁月流转,龙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吉祥长寿的追求、对礼制权威的维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断纳入其中。
展厅可见年代最早的龙文物,是春秋时期的夔龙纹青铜鬲。卷体夔龙纹位于其腹部,时代特征鲜明,可作炊煮之用;战国错金银龙首铜带勾紧随其后,造型流畅有力,龙首刻画较为简约;东汉龙虎纹铜镜,龙、虎首张口相对,躯体下部交合重叠于圆钮下,纹饰具有典型性。
宁波博物院的多面龙纹铜镜,系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秦秉年是秦氏支祠创建人秦君安的第五代后裔,其祖辈是上海滩闻名的民族资本家,其父秦康祥致力于金石篆刻,以收藏明清竹刻、秦汉玺印而闻名。秦秉年先生遵父亲遗愿,将大批家藏文物捐赠宁波。
明代之后,龙形象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龙,身姿蜿蜒而富有动态美。长方形的明透雕龙纹带板,龙身细长,张牙舞爪;明龙首螭纹带钩,造型别致,雕工精巧。
展厅里其他大量的龙文物来自清代,清夔龙纹铜簋、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双龙纹瓷盖罐、清黄地粉彩云龙纹瓷盖豆、清云龙纹玉牌、清浮雕海水龙纹铜镀镍盒,还有龙旗、龙首藤手杖、云龙纹端砚、双龙铜笔架、描金龙纹墨……包括草龙、云龙、穿花龙、海水龙、双龙戏珠等在内的繁复多样的龙纹,被广泛装饰于各色器物中。
2
宁波特色的“龙”收藏
本次展览中,还能看到许多富有宁波特色的“龙”收藏。
比如一批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的祭祀礼乐器,清光绪年间的朱漆描金双龙戏珠纹排箫,通体髹朱漆,上有十六管,木套架上饰以描金双龙戏珠纹,造型端庄华美;清光绪二年“江玉书造”朱漆描金云龙纹竹笛,笛身有墨书“光绪丙子秋”以及捐造人的姓名;描金云龙纹木埙与木埙匣同样是“江玉书造”,旁边的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瑟则显得庄重华丽。
据介绍,这些清代宁波府学孔庙的祭祀礼乐器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且保存基本完好,是国内现存最完整、最成体系的地方官学孔庙祭祀礼乐器之一,对研究清代地方官学孔庙祭祀礼仪和宁波府学孔庙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它们的制造与流传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剧烈变革,在宁波城市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还有一个类型的文物出自“十里红妆”,清朱金木雕龙首灯笼架,柱角透雕波浪纹,与上部的龙首呼应;清泥金彩漆双龙戏珠福寿纹木提桶,上接流线型细圆提梁,提梁盘塑双龙戏珠纹;还有清代的朱金木雕龙首花鸟纹衣架,以及民国时期的朱金木雕龙纹蜡烛、人物龙纹缠足架,同样具有时代特征。
展览中,数百幅从全国各文博单位征集的祥龙题材文物艺术品也以图文形式亮相,分别从生肖信仰、龙形象的来源和演变、历史文化中的龙、民俗文化中的龙等多个角度进行展示。文字阐释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文物图片精美细致。
据了解,每年新春之际,宁波博物院都会推出相关生肖文物联展,深受观众欢迎,在春节逛博物馆,已经成了很多市民的必选行程。今年,这一展览将在宁波博物馆和宁波帮博物馆两个院区同步开展,为宁波的春节增添一份有底蕴、有积淀、有看头的“龘龘龙气”。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项聪颖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