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象山 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象山城区。(沈颖俊 摄)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中国机械总院宁波机床院供图)

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沈颖俊 摄)

位于涂茨的海上风电场。(陈龙灵 摄)

记者 何晴 象山县委报道组 陈敏杰 金晓巍 许慎子 通讯员 潘林倩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十四五”期间,象山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波澜壮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潮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蓝色动能持续迸发,开放合作向纵深推进……

向海图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正推动象山海洋经济能级跃升并迈上发展新台阶。

重大项目引领 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11月10日,由浙江东红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的巴拿马籍集装箱船“万航恒远”号缓缓驶离象山口岸。这艘长194米、宽35米、载重6.1万吨的巨轮,是象山船企迄今建造的最大集装箱船,标志着当地船舶工业迈向“绿色、高端、安全”新高度。

近年来,象山依托独特的岸线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促进船舶工业转型。目前,象山已形成以LNG特种船、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为代表的多元高附加值船型的产品体系。2025年以来,象山已累计出口新造船舶17艘,创造产值约8亿元,外贸订单交付量持续增长,骨干企业生产计划排至2029年以后。

造船业的一路崛起,是象山海洋经济突围的一个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象山聚焦“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大产业赛道,以项目为牵引,持续深耕海洋经济赛道,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正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高塘岛乡长大涂滩涂上,数十万块蓝色光伏板随潮间带光影流转,与在石浦海域转动的白色风电叶片相映成趣。这个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年输送绿电可满足11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

在象山,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正从海上涌来。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年发电7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7.7万吨;二期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烧23.3万吨标准煤;中广核涂茨海域风电场年上网电量8.2亿千瓦时……

2025年1—10月份,全县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233万千瓦,居全市第一,而同期象山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仅占全市的3.9%。这组数据,标志着象山已实现从“能源输入”到“绿电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项目支撑下,动能变革全面提速。“十四五”期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获批建设,东海湾“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园,37°湾—象山科创中心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大西洋鲑鱼陆基养殖项目取得突破,海洋经济母基金成立,全省首艘自主设计的南极磷虾捕捞船“甬利号”下水舾装,全省首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东海一号”交付使用……一个个标志性项目落地,海洋产业蓄势聚能。

“十四五”以来,象山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7%、17.3%、8.4%和7.6%,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75.98亿元,年均增长6.7%,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

“青年与海”赋能 人才招引项目成果丰硕

高水平海洋人才的争夺一直是各地关注的焦点。然而,海洋领域专业性强、引才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城市人才招引的重要因素。象山创新性喊出“青年与海”口号,以科创体系破解引才难题。

日前,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试关键技术标准工作组、装备制造业中试标准工作组,成为该领域首批成员单位之一,标志着南方中心的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中试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作为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与宁波市共建的科研院所,南方中心锚定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目标,聚焦数字赋能设计、关键工程材料等方向攻关,在“北有怀柔、南有象山”格局下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这是象山抢抓人才项目、打造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东海海洋试验场纳入省部共建、成为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并开工建设,宁波(大目湾)海洋青创城加速发展,成立宁波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建成首个国家级CNAS资质纺织品检测中心……截至目前,象山已累计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24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从单一的疏浚设备,到日趋复杂的重型装备、工程成套、新能源装备……宇润重工产品层出不穷,创新成为企业持续抢占价值链制高点的制胜法宝。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象山海洋经济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十四五”以来,象山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梯队,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16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6家、实现三年翻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2.97%,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8.71%,居全省第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象山持续强化与人才的中长期链接。

象山将“青年与海”计划置于高质量发展首位战略,通过举办双创周、人才科技周等人才主题活动,以多元形式向全球人才广发邀请,构建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十四五”期间,象山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宁波(象山)海洋经济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超400个海洋产业创新创业项目参与。

同时,象山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县的实施意见》,深化“半岛菁英”“半岛名师”“半岛名医”等六大类“半岛”系列引才计划,“六子”人才生态不断优化。

“十四五”以来,象山累计引进大学生6.17万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10个、国家级人才项目9个。

开放项目提速 抢抓未来海洋机遇

在象山港港口,满载货物的巨轮络绎不绝,汽笛声传递着外联内通的勃勃生机。

2023年10月,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口岸扩大开放,填补宁波舟山港南翼开放空白。随后,象山紧锣密鼓开始口岸提升改造前期准备。“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港航基础设施投资7.7亿元,新建货运码头2个、万吨级航道1条。今年12月,象山口岸预计迎来国家验收,若通过即可正式扩大开放。届时,象山将新增开放水陆域57.83平方千米、开放岸线1564米、开放泊位8个,为宁波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依托口岸开放机遇,象山港和石浦港正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象山港将打造以临港装备产业为主、以风电母港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大件”进出口基地,依托5万吨级码头,承接大件、临港装备出口业务。石浦港定位“特色港”,重点建设浙江省进境食用水生动物与修造船舶出口两大基地,开拓发展高端水产品及特色商品进出口业务。象山正以口岸开放为引擎,加速从海洋大县向海洋强县跨越,一个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蓝色经济开放“桥头堡”在东海之滨强势崛起。

拓展国际贸易市场,完善拓市场、抢订单政策。2024年,象山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6.61亿元、增长31.3%,新增跨境电商试点企业12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1%。

加强对外交流,象山借亚运东风拥抱海洋运动。2023年9月,“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迎来高光时刻,象山高质量承办亚运会帆船帆板和沙滩排球赛事,金牌总数、中国队夺金数居协办城市之首。通过实施迎亚运城市三大提升行动,“赛事侧”和“城市侧”全面贯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高标准推进。

2025年,成功举办中国—中东欧国际帆船赛,吸引来自14个国家的15支海外赛队。赛事期间,宁波象山亚帆中心港与里耶卡克尔克岛马里纳·普纳特帆船港正式缔结帆船“姐妹港”,有效提升象山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开放势能的积蓄壮大,离不开内外交通项目的持续推进。前不久,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象山港跨海大桥北侧,最后一节钢箱梁近日在架梁吊机的精准操控下缓缓起吊。历时约100分钟,钢箱梁顺利吊装就位,市域铁路象山港跨海大桥北侧边跨顺利合龙。至此,该桥实现了双侧边跨合龙,朝着整桥贯通的目标再进一步。

一条市域铁路,将大幅度提升象山的产业格局,也让正在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宁波更紧密拥抱海洋。

“十四五”期间,S202象山石浦港海底隧道及接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为后续隧道主体结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海岛地区交通出行环境。

此外,S23石浦疏港高速建成通车,G527石浦至长街段(岳井洋大桥及接线)象山段基本完成,有效完善了象山干线公路网骨架。

“十四五”以来,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将万象山海的风情魅力全面展示。

其中,“O号公路”如同一条项链,串联起268公里主环线与197.8公里联络线的山海风光。眼下,该项目已完成42.6公里道路改造、200公里慢行道及33个驿站建设。一个集交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公路体系已跃然眼前,引领人们尽情领略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

“十四五”收官之际,象山以重大项目为指引,全面推进产业布局、人才引育、对外开放。面向“十五五”未来机遇,这座滨海之城正蓄势待发,在海洋经济的蓝色航道上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