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让历史传播“可爱又可信、通俗又深刻”

刘钊

刘钊在《百家讲坛》上主讲。

记者 沈莉萍 何巧巧

人物名片

刘钊,出生于1985年,湖南省沅江市人,历史学博士,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核心观点

■ 历史的底色是人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是人性的再现

■ 通俗讲史应实现“可爱又可信、通俗又深刻”,让专业历史走出“象牙塔”

■ 深耕小众领域,需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守

■ 刘裕与宁波句章的渊源,是地方历史与国家叙事的重要连接点

■学者应有人间情怀,人文学科需回应社会现实、解答大众困惑

11月18日,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迎来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钊。深耕两晋南北朝史二十余载的他,携《南北朝人物志・刘裕》登台,成为宁波首位登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其主讲的14集节目将持续播出至12月1日。

刘钊曾出版《汉月初升刘宋开国》《月华霜冷宋亡梁兴》等“汉月胡风・南北朝史话”系列丛书,此次他以诙谐生动的语言与扎实的学养,带领观众走进南北朝金戈铁马的岁月。

从生物学子跨界转向史学研究,从“小城做题家”到《百家讲坛》主讲人,刘钊用二十余年坚守,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

在节目热播之际,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跨界追梦:从生物学子到史学深耕者

记者:您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专业,最终却深耕历史学并登上《百家讲坛》,这样的跨界选择曾引发不少关注,当初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刘钊:很多人调侃我“被驴踢了脑袋”。其实,这纯粹出于我对历史的真爱。我从小就痴迷历史,外祖母家的书香氛围让我早早就浸润于书籍之中,识字量比同龄孩子多,阅读速度也比他们快。小学时,竖排繁体字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籍,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高考后选择生物学有种种原因,但大学期间,我对理化提不起兴趣,一捧起历史书则全身心投入。本科时,我在完成课业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看历史书,一天读完一本是常态,不少“大部头”专著甚至读了十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这份热爱让我下定决心,本科毕业后跨界报考上海大学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博学位,将兴趣变为终身事业。

记者:您自称“小城做题家”出身,这样的成长背景对您的治学之路有何影响?

刘钊:我从不避讳这个出身,小县城的教育底蕴给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坚持的韧劲。研究历史需沉下心来,不能急功近利。

两晋南北朝史是小众的研究领域,资料梳理难、成果转化慢,但我一扎进去就是近十年。从大学时疯狂积累,到工作后坚持开选修课、手写教案、打磨教学视频,一步步扎实走来。

我始终相信,一生只挖一口井足矣。人的生命有限,能全身心投入到书写和解释历史这样的宏大使命中,我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

记者:您的治学理念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在深耕两晋南北朝史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惑或产生动摇,是什么支撑您一直走下来?

刘钊:困惑难免,比如这段历史冷门,努力未必获得广泛认可。但史料中鲜活的人物与乱世中藏着的文明密码,总能让我重获动力。

中国历史是盛世与乱世交替的过程,每个盛世都孕育于乱世之中,乱世里同样有值得挖掘的文明基因。

市面上很多历史书籍,要么情节精彩却缺乏深度,要么思想深刻却拒人千里,而三国、两汉等热门时期已有名家深耕,两晋南北朝这段最长的分裂史却被忽视,这让我觉得有责任把它讲好。

教学实践也是重要支撑。从2018年起,我连续开设南北朝史选修课。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我坚持手写教案梳理脉络,课堂上不用 PPT,只写几个关键词,每节课都以《百家讲坛》的标准准备——稿子写两遍以上,试讲多次才上镜,课后还将内容剪成十来分钟的短视频。上课上到动情处,我手舞足蹈、语调起伏,学生说听我的课比看电影还爽,这种认可让所有坚持都有了意义。

《百家讲坛》:让小众历史焕发大众魅力

记者:您从多年前《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到如今亲自站上这个平台,实现梦想的这一刻有怎样的感受?

刘钊:20多年前《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我就追更。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赓哲主讲《发现上官婉儿》、蒙曼解读《大隋风云》、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这些节目我都看了好多遍。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登上这个通俗讲史的最高平台。

如今圆梦,最大感受是“自我实现”,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生没什么遗憾了。但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我肩负着传播宁波文化的责任。作为宁波首位《百家讲坛》主讲人,我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南北朝这段被遗忘的精彩历史,也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

记者:此次《百家讲坛》开讲,您选择以刘裕为主角,还称他为“低调的古代大咖”,为何会聚焦这样一位帝王?

刘钊:刘裕是被严重低估的帝王。论武功,他堪称汉族皇帝中的佼佼者,军事才能仅刘秀可媲美;更让人着迷的是他的人生轨迹——除了朱元璋,中国古代帝王中很少有像他这样纯粹的劳苦大众出身,什么体力活都干过,最终却逆袭成为开国皇帝,这样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而且刘裕的故事体现了很多深刻的人性特质,他的奋斗精神、治军理念,甚至在乱世中坚守的底线,都值得当代人思考。

我讲史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制度、以制度说人性,最终凸显人性与制度的互动。把刘裕讲透,观众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历史自然不再枯燥。此外,刘裕曾在宁波句章城驻军作战,讲他的故事,既能展现南北朝的历史风云,又能串联起宁波地方史,让国家叙事与地方文化形成呼应。

记者:您提到,历史传播应“可爱又可信、通俗又深刻”。在《百家讲坛》节目中,您是如何实现这一平衡的?

刘钊:“可信”是底线,所有讲述都基于扎实史料,绝不杜撰。在此前提下,我会合理推测历史事件因果,解读人物抉择时的内心纠结,以共情态度理解古人。

“可爱”与“通俗”体现在语言上。我不用晦涩术语,而是以鲜活表达还原场景,解答“草根刘裕如何逆袭”等大众关心的问题。“深刻”则在于挖掘人性与制度逻辑——历史的底色是人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是人性的再现。通过刘裕的故事,我希望观众既能了解南北朝历史,更能汲取人生智慧,比如他“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就很值得年轻人学习。

记者:您在节目中提到,在最后三集有关陶渊明的内容中倾注了全部身心,为什么对这部分内容如此看重?

刘钊:陶渊明是我的精神偶像。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真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总觉得讲不好就对不起他。陶渊明的故事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乱世文人的精神困境与坚守,能给当代人诸多启迪。很多人只知他是“采菊东篱下”的隐士,却不知其风骨与追求。这部分内容也是节目的升华,从帝王功业延伸到文人精神世界,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南北朝风貌和文化特质。

句章回响:跨越千年的宁波历史对话

记者:您在节目中专门讲述了刘裕与宁波的渊源。句章是宁波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城邑,当时刘裕在句章的经历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刘钊:很多宁波人可能不知道,这座城市曾见证了刘裕早期的军事生涯。东晋隆安年间,他作为北府军将领进驻句章,当时城小墙矮,手下士兵仅数百人,形势严峻。但他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击退敌军。

这段经历让刘裕完成重要成长:他开始严明军纪,约束部下做到秋毫无犯——这在乱世中极为难得。刘裕也由此从单纯的武将转变为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他后来逆袭称帝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句章是他“星辰大海”的起点。

记者:作为在宁波工作生活的学者,您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渊源对宁波的意义?

刘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历史底蕴深厚。刘裕与句章的故事,正是这份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宁波与南北朝历史紧密相连,证明这座城市不仅有河姆渡、天一阁,还曾见证一位开国帝王的崛起。

挖掘传播这段历史,能让宁波人更了解家乡过往,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也能让全国观众通过节目看到,宁波不只是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更是有故事的文化之城。这正是我作为宁波学者的责任——让地方历史融入国家叙事。

记者:未来您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还有哪些规划?是否会继续挖掘与宁波相关的历史题材?

刘钊:我的研究不会止步,目前正筹备新书《南朝两百年》,预计2026年出版。接下来仍将以两晋南北朝史为核心,挖掘更多被忽略的英雄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唐和北宋历史也在我的研究计划中,但当务之急是把南北朝史做扎实。

在文化传播上,我的理想是继续登上《百家讲坛》,通过讲史、写书,让更多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人文学科必须回应社会现实、解答大众困惑,才能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宁波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历史资源,我会持续关注南北朝时期与宁波相关的历史线索,从更广视角解读宁波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关联,让更多人爱上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